大埔美新大廈爆疫 初確診患者單位疑加套廁中招 6至24樓D室撤離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出現大反彈,Omicron變種病毒殺入社區。繼早前大埔美新大廈內有印傭、其僱主及少主染疫外,他們樓上的D室有住客初步確診,涉及一名66歲獨居長者,座向與他們相同。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今日(9日)到場視察後,認為大廈出現垂直傳播,故6樓至24樓的D室住戶應強制撤離作檢疫,涉及19戶。
翻查資料,對上次在大廈展開大型撤離行動,已是去年5月4日的荃灣荃威花園,當時因為一名新來港的菲傭感染N501Y變種病毒。

繼早前有印傭及其僱主一家染疫後,大埔美新大廈再有初步陽性個案,涉及一名66歲獨居長者。(鄭子峰攝)

確診印傭5D單位3人染疫 與10D室互不相識

一名印傭(#12854)早前確診,及後她的僱主及13歲少主亦初步陽性,合共涉三人。當中其僱主曾在1月3日晚,與丈夫看張敬軒演唱會。

除了上述單位出現確診個案外,美新大廈同座向單位亦有住客驗出病毒,出現垂直傳播。新一名初確的患者是66歲退休女士,獨居住在10D室,她並無病徵,已接種兩劑科興疫苗。而先前個案住在5D室,兩戶互不相識,並無明顯接觸歷史,亦無去過共同空間。

資料顯示,該名印傭(#12854)屬於空姐引爆的跳舞群組,她曾與另一名外傭(#12805)去過北角海景大廈教會,而12805號是一名舞友的外傭。

+3

新染疫單位曾加裝套廁 淋浴處U型隔氣乾涸

經視察後,環境保護署稱大廈在2018年曾剛完成維修,並更新了所有渠管,故渠管「完好無缺」。不過,10D單位曾進行改動,其中一間房加裝了套廁,而套廁內亦新加了渠管,故與其他單位有出入,估計或因此造成傳播機會。

袁國勇:可能出現「煙囪效應」 病毒經污水渠向上升

袁國勇表示,大廈出現垂直傳播,5D室三位確診病人的病毒,很可能傳播予10D室的初確女士。經檢視後,他認為暫時的最大可能性是出現「煙囪效應」,即暖空氣經污水渠向上升。他解釋,由於10D單位曾改裝廁所,而其淋浴處無被使用,故地渠的U型隔氣彎乾涸,特別在開抽氣扇時產生較強的負壓,故令污水渠的空氣走入屋內,繼而使10D室女士受感染。

袁又指,由於喉管的空氣會在天井走出,高層單位有可能受「擾流效應」感染,故6D室至24D室住戶應撤離。

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視察後見記者。(鄭子峰攝)

美新大廈今晚再封區檢測 4樓老人院毋須撤離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指,會盡快展開撤離行動,並會在今晚重新封區強制檢測。

徐樂堅又指,雖然大廈4樓是老人院,但經了解後,相關系統及渠管被分隔開,故最高風險是5樓D室以上的單位,而5樓以下風險則較低,但強制檢測行動將會涵蓋有關住戶。

▼2021年5月5日 荃威花園R座撤離▼

皂水抹喉管可找出潛在「煙囪效應」或「擾流效應」風險

「煙囪效應」或「擾流效應」在過去兩年疫情期間,也曾觸爆個多個組群。有專家曾指,想測試喉管有否出現滲漏或漏氣,最簡單方法可將肥皂水塗抹在喉管的接駁位,如喉管並非密封、即漏氣便會產生氣泡。

為免大規模社區擴散,專家亦多次提醒市民勿讓U型隔氣因乾涸,而未能發揮隔氣作用將細菌散播,應定時向廁所的隔氣彎管倒入清水,保持其濕潤即可,但無需倒入漂白水。

對上一次撤離行動於去年5月 涉荃灣荃威花園逾220戶

翻查資料,對上次在大廈展開大型撤離行動,已是去年5月4日的荃灣荃威花園,當局宣布,將病人居住的大廈(荃威花園R座)所有樓層單位沒有病徵的住戶送往檢疫中心,涉及逾220個單位,並在5月5日早上安排撤離。

當時因為一名新來港的菲傭感染N501Y變種病毒,並住在荃威花園R座的僱主家中,故全幢大廈居民要撤離檢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