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劉伯舉步維艱 內視鏡微創手術傷口一厘米根治痛症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已八旬的劉伯,現在每日會到九龍公園做運動,閒時會行山,想行多遠就多遠。看到現在的他,難以想像原來他曾飽受腰椎管狹窄之苦,由不能彎腰拾東西,惡化至行數十步腳又痺又痛,即使前面風景有多美,都難以再行近一步。直至跨過心理關口做手術根治,劉伯像重獲新生,「依家行幾遠我都無事,你話我揀得啱唔啱,你要長痛定短痛?」
撰文:醫善同行慈善基金

約 20年前劉伯開始有腰椎痛問題,蹲下或彎腰拾東西都感痛楚,醫生指他患有腰椎管狹窄。腰椎管狹窄是繼膝關節炎後,第二種最常見引致成年人或長者走路有困難的骨科問題。椎管是人體脊椎內藏著脊髓神經的管道,腰椎管狹窄症是指腰椎的椎管部份、外旁側的神經根管道及椎間神經孔變窄。

椎管內壁變窄令神經受壓致腳痛、麻痺

發病原因可以是椎體的小面關節退化性病變、黃韌帶增生、變厚、椎間盤塌陷或其他原因引致椎管內壁變窄,令神經受壓,一般可以磁力共振掃描診斷。此病可引發不同症狀,如腳痛、神經痛或麻痺等,及嚴重活動困難。

當時劉伯病情未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醫生建議他接受物理治療。多年來經常返內地工作,亦順便安排技師到內地家中為他推拿,每周三至四次,紓緩痛楚。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劉伯無法再回內地接受推拿,腰椎痛問題惡化,「行五六十步已經行唔到,初頭麻痺,再行變痛;有得坐就坐,無得坐就挨,停一陣先再行」。劉伯不但無法像以往到處遊山玩水,甚至日常外出都受限制。

好多地方想去都行唔到,就算坐的士都要行去,有時的士唔係停係你面前,有時行出街口截都行唔到。入去舖頭買嘢,無櫈畀你坐,企係度都唔掂,就挨下唔郁
劉伯

被痛楚折磨一年多,即使疫情穩定後人人恢復行街食飯郊遊,劉伯仍然「舉步為艱」,每次出街反而令他更痛苦,有時寧願留在家中,「想睇嘢睇耐啲都唔得,直情唔過癮,直情想死」。

無法再承受痛楚下,今年4 月劉伯向骨科專科醫生求診。醫生指他的腰椎管狹窄情況嚴重,有骨刺增生及四節骨受影響,必須做手術。劉伯說,當時想過自己年事已高,擔心未必能承受手術,也有朋友勸他不要做手術。他曾向醫生說笑,指自己手持大量股票,希望仍有時間可以出售,「醫生拍一拍我膊頭,話包你賣得出」。

但係日日咁痛,做手術死咗都無辦法,好過成日係度捱,長痛不如短痛」。
劉伯

半多個月後,經過約4小時的手術,不但令劉伯再有精神研究股票,更可靠自己雙腳去想去的地方。手術約兩周後第一次踏出家門,沒有痛楚纏身,劉伯每行一步都感到久違了的輕鬆自在,「痛咗咁耐,做完手術第一次出街好開心」。他由最初適應期慢慢行一會又休息一會,不知不覺間不再需中途休息,可越行越遠,回復未病前的活動自如,「初初唔信咁快好,依家好放心去買嘢行街」。

劉伯:每日可走半小時到九龍公園做運動

由以往曾經「痛到食唔落」,到現在每日可以走路半小時到九龍公園做運動,劉伯感到身體越來越健康,心情開朗不了,全因當初決定做手術。

腰椎管狹窄手術可以於公立醫院進行,傳統微創手術傷口有兩至三厘米;今次劉伯採用的內視鏡微創手術,傷口少於一厘米,創傷性更低,所以劉伯很快康復。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