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醫療助抗疫 線上診症為家居隔離患者提供適切治療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新冠病毒病疫情第五波在香港的無情蔓延,在醫療資源和社區隔離設施嚴重追不上每日數以萬計確診患者和隔離人士時,他們只能留在家中和院舍,等候入院或最終自行痊癒。當中不少患者縱有急切需要時,如發高燒,氣喘等嚴重情况,亦不能自行出外求醫,政府所提供之入院、急症室門診或新冠病指定診所提供之服務,卻遠遠趕不上市民實際所需。
因此,遠程醫療( Telemedicine )在此時此刻可大派用場。但什麼是遠程醫療?
撰文:大灣區醫療協進會創會主席陳偉強醫生

世界衛生組織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在2010為遠程醫療作出定義:為提供醫療服務,醫療人員透過遠距離通訊技術作資訊交流,並以之作為診斷、治療、疫病及意外創傷預防、研究、評估、醫療教育之基礎,以促進個人及社會健康。(筆者譯本)

有些抽象吧?現實中,遠程醫療早已在我們身邊出現,但當時大家可能未有留意到。七十年代,醫生透過工作間固網電話與同事作出工作上討論;八十年代,傳真機能夠有效即時傳送文字和圖像醫療資訊;九十年代,流動手提電話出現令病人可以與醫生直接聯繫;千禧年代,互聯網興起和個人電腦廣泛應用令醫療資訊傳遞和應用更直接、更有效率。

在科技急速進步背景下,遠程醫療應用在過去十間呈現飛躍式成長。受惠於流動智能手機普及和即時通訊平台崛起,病人可隨時隨地向醫生求診,醫生亦可即時替病人作出醫療建議。

流動手機高像素視像鏡頭和錄影功能,讓醫生可清楚即時判斷病情和嚴重程度,例如醫生透過手機視頻了解意外創傷之傷口狀况,而向傷者作出即時處理指示;即時通訊平台之文字傳送和錄音功能,讓病人和家屬可反覆閱讀和聆聽醫生指示並準確執行;穿戴式醫療儀器 ( wearable device),如智能手錶和內置之人工智能功能,有效地量度穿戴者多種生理指數包括心跳率、血液含氧量等,當偵測出異常生理指數時,穿戴式醫療儀器能自動透過互聯網傳送資訊到相關醫療單位以作出跟進,事實上世界各地不時出現智能手錶/手機拯救危殆病者的報導。

遠程醫療的優勢在新冠疫情下益發明顯。新冠患者和密切接觸者需要遵守家居或設施隔離,遠程醫療能幫助解決個人不能出外求醫之困難;新冠患者有機會出現各種不適病徵,例如發高燒、肌肉痛、氣促等,如患者安坐家中,並接受遠程醫療則可避免因舟車勞頓而進一步感到不適;透過遠程醫療作長時間線上監察生理指數異常,例如血液含氧量下降,醫療服務提供者可適時分辨出病情惡化之患者,並作緊急送院處理。

線上診症則可避免新冠患者和其他病人或醫護之間直接接觸而引致傳染,減低社區感染風險;私人醫生可透過遠程醫療積極參與新冠患者醫治,並減低新冠患者對公共抗疫醫療服務之依賴,務求公共抗疫醫療資源更可集中應用在高風險患者和重症病人身上。

總括而言,遠程醫療在現今疫情肆虐下,其應用可彌補傳統醫療和公共抗疫醫療之不足,病人、醫療人員和社會人士等持份者可採取務實態度作探討並加以實踐,達至共同抗疫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