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後遺症|中大研究:腸道微生態多樣性明顯減少 配方可預防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本港累計已有逾百萬人確診新冠肺炎,感染者在病毒清除至少四星期後仍持續出現症狀,即有可能有「長新冠」,本港約76%染疫者康復後半年仍有一種症狀。中大醫學院研究首次發現,長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獨特,生物多樣性明顯較少,「好菌」較少等。研究亦初步發現,新冠患者若服用由中大研發的微生態配方SIM01,有長新冠的比率可由76%大幅減至6%,即有效預防率達到94%。

▼「長新冠」定義及病徵▼

確診者清除病毒後四星期仍有症狀 或患長新冠

長新冠即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若患者在新冠病毒清除後四星期仍出現持續症狀,包括感疲倦、脫髮、記憶力差、入睡困難、失去味覺等,即有機會有長新冠。

長新冠形成原因推測可能是病毒抗原持續存在、全身性和組織特異性炎症及針對新冠病毒的和自身的免疫反應等。

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中大提供)

65歲男新冠康復後持續出現17種病症

65歲林先生本身有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肥胖,不幸2020年11月確診,並入住威爾斯親王醫院14日,其後轉往北區醫院留醫11日後才出院。

他稱康復後7個月,仍出現17種不同病徵,如上斜經常喘氣,消化系統有胃氣、胃酸等問題,骨關節經常疲倦,「瞓醒關節硬晒同痛,要五分鐘先好」,又稱最差是神經系統,如以前睡眠質素較好,現時則難以入睡、集中力差,「想扔隻污糟襪落洗衣桶,但就差啲扔落馬桶。」他稱後來購入呼吸機協助睡眠,情況才得以改善。

難瞓覺,集中力變得好差,想扔隻污糟襪落洗衣桶,但就差啲扔落馬桶。
65歲新冠肺炎康復者林先生

76%本港患者痊癒六個月後 有至少一種症狀

本港曾確診人數愈來愈多,中大團隊於2020年2月,向全港106名新冠患者收集糞便樣本,並跟進其半年情況,涵蓋不同年齡及不同病情的患者,發現約76%本港患者痊癒6個月後仍有至少一種症狀,50%至60%更持續18個月,最主要症狀為感疲倦、記憶力差及掉髮,結果顯示有長新冠與其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及是否有長期病無關等明顯無關。

長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多樣性少 缺「好菌」

研究比對長新冠人士、非長新冠及未曾染疫人士腸道微生態,發現長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生物多樣性明顯較少,缺乏與免疫力有關的「好菌」,因此會出現持續咳嗽和氣促的呼吸系統症狀;而某些病「惡菌」則會引致疲倦、失眠、記憶力差和失去味覺等腦神經系統問題。

中大配方 可預防康復後出現長新冠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表示,利用腸道徵生態獨特性,可以預測患者患長新冠的機會率,研究利用機械學習及大數據分析,靈敏度可達到92%。

她稱團隊亦於2020年8至9月邀請36名新冠患者服用中大研發的微生態配方 (SIM01),並追蹤其18個狀況,發現僅6%出長新冠症狀,其餘96%均無任何症狀,遠較本港平均76%患長新冠數字低。

黃秀娟指出,SIM01是由中大研發的一種配方,並非藥物,故無副作用,研究發現患者服用SIM01後,腸道微生態多樣性明顯增加。她稱今次研究可預測患者長新冠風險、確認持續出現病症的康復人士是否有長新冠,並可為長新冠患者對症下藥。

中大醫學院全球首次證實,長新冠患者擁有獨特的腸道微生態。左起: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以及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中大提供)

中大招募康復者參加臨床實驗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補充,團隊正進行與進一步臨床研究,評估SIM01是否可減低新冠康復者的長期併發症,並希望招募18歲以上、能以中英文溝通且非長期臥床康復者參加計劃。

研究正招募參加者。(中大提供)

▼4月7日 市民補領防疫服務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