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消費券|街市不足三成檔販裝電子支付 檔販拆解一原因致卻步

撰文:李沛姿
出版:更新:

政府早前透過「防疫抗疫基金」於公眾街市推廣電子貨幣,並提供一筆過5,000元資助,吸引街市檔販使用電子支付,搶攻電子消費券市場。不過街市攤檔反應似乎不算踴躍,截至去年底,政府數據顯示,全港11,878個街市攤檔中,僅有3,180個攤檔安裝非接觸式支付工具,使用率只有26%。
記者到九龍城街市視察,部份有安裝電子支付工具的檔主表示,最多人使用八達通付款,尤其政府發放新一輪消費券後,更多人以電子貨幣付款,最高峰一天有20人用八達通付款。不過,有檔主認為街市人流少,即使安裝電子支付工具,無助提升生意額。

▼4.15 復活節假期首日街市情況▼

+1

3,180個攤檔裝電子支付 使用率不足三成

根據政府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在97個公眾街市,共有11,878個已租出攤檔,其中只有3,180個攤檔有安裝非接觸式支付工具,使用率僅26%。其中,有1,941攤檔使用微信支付,其次為支付寶及其他非接觸式支付工具,包括轉數快、PayMe、Tap & Go 拍住賞等。八達通最少人使用,僅有122個攤檔安裝。

九龍城街市近六成攤檔無電子支付

根據數據,九龍城街市的511個已租出攤檔中,有125個攤檔用支付寶,其次有82個攤檔用微信支付,另有2個攤檔用其他非接觸式支付工具,只有1個攤檔用八達通。記者觀察其中一個有安裝電子支付系統的菜檔,20分鐘內有約20多人買菜,全部都是以現金付款。

記者觀察到市民在街市購物時多以現金付款。(張浩維攝)

菜檔裝5種電子支付 高峰一日20人用

上一輪消費券計劃推出時,「培記蔬菜」負責人湯太太,已安裝多種電子支付工具,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寶、八達通、PayMe及轉數快。雖然八達通會收取手續費,但她認為電子支付工具能方便客人,又稱「要與時並進,啲人驚啲錢污糟」。湯太太說,在多種電子支付工具中,最多人使用八達通,即使是老人家也懂得用。

湯太表示,平日只有二至三人用電子支付工具,但政府在4月初發放新一輪消費券,隨即有更多人以電子貨幣代替現金,她說:「一派錢好多人用,多過平時三四倍。」她透露最高峰時,一天有20人用八達通付款。

「明園蔬菜」鄭小姐同樣安裝多種電子支付工具,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寶、八達通、PayMe及轉數快。她說,最多人用八達通,其次是PayMe,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則較少人用。鄭小姐認為,安裝電子支付工具後,生意額未見受惠,「一向都嚟買開嘅客,佢會多咗個選擇畀錢。」不過,政府派發消費券後,有不少市民都轉用電子貨幣購物,她透露最高峰一日有20人使用電子支付工具。

街市人流少 引用電子支付刺激消費作用低

同樣經營菜檔的雲姐有安裝微信支付,但她認為無助生意,稱「冇用,街市冇人嚟」。由於街市人流不多,她沒有考慮安裝其他電子支付工具,也擔心八達通需要收手續費。她認為,政府早前派發消費券,市民紛紛到超級市場購物,作為街市檔販沒有受惠,她說:「同其他(商戶)比,街市最冇用。」

雞販周先生則沒有裝任何電子支付工具,他說該店小本經營,又認為安裝電子支付工具不方便,也沒有市民查詢能否用電子支付。

市民慣用八達通付款 感方便

市民郭太太表示,平日在街市購物都會用八達通付款,覺得很方便。消費券推出後,買了一部電視,餘下的消費券餘額不多,主要用來購買食物。市民曾小姐則表示,在街市購物習慣用現金,在其他地方買日用品則會用電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