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專訪.有片】港區總經理:的士牌成炒賣工具不健康

撰文:甄挺良
出版:更新:

Uber案宣判在即,不少乘客、司機均關注Uber未來發展。面對爭議,Uber香港區總經理佘雋知(Kenneth)卻對公司前景非常樂觀,更有信心「汽車共乘」文化要在香港確立地位是「遲早的事」,希望本港「滯後的法例」可與時並進。
談到香港的士及電召汽車市場,他稱Uber亦並非和的士「爭飯碗」,認為兩者可以共存,又提到「的士牌照成為炒賣工具(對交通市場發展)不健康」,Uber將致力和政府商討如何在香港合法營運。

佘雋知稱,Uber並非要和的士「爭飯碗」,認為兩者可以共存。(林若勤攝)

Uber近年在全球多個市場崛起,衝擊當地交通生態。2014年進入香港市場以後,「職業司機」的門欖隨即大大降低,過往要考取特定牌照才能「揸軚盤搵食」,現在只要透過手機程式,立即可以上線賺錢。有的士業人士稱之為「白牌車」,Uber卻認為是「共乘」概念。

Uber總經理稱無意和的士搶生意 兩者可並存

佘雋知承認要社會接受嶄新「共乘」概念需要一定時間,但就形容Uber在港發展非常穩健,至今已有超過100萬人次選搭過,司機人數約有3萬,顯示香港人對服務有需求。他多番重申,Uber並非要和的士「搶生意」,更稱自己的其中一名親戚是的士司機,平日出外亦會在街上截的士,「Uber和的士可以並存,我哋只是提供咗另一種服務」。

現時大部分的士牌照並非由司機擁有,牌價近年一度飆升至700萬元以上,成為「炒賣工具」。佘雋知直言相關情況「不健康」,但全球其他地區亦有類似現象出現,各地政府都「用不同方法慢慢解決問題」,嘗試禁止轉售牌照圖利,「這些方法都是可以去諗」。

佘雋知指,新加坡政府特別立法規管如Uber等電召程式,認為香港政府亦可參考。(林若勤攝)

政府經常強調支持創科發展,佘雋知稱香港自由度大,可作不同嘗試,但就認為政府要關注是否有足夠「開放程度」面對創新帶來的種種「灰色地帶」:「不少startup(初創公司) 業務,其實未必係現行嘅法例可以與時並進得到」,要看政府是否「有開放心態、有空間讓他們經營」。

新加坡例子:政府發牌規管 不設上限

他舉例指,和香港類似的市場新加坡,當地政府面對Uber、Grab等叫車程式,近日正式決定向司機發出牌照,同時規管他們駕駛行為。「當地政府並未有為牌照數目定下限制,讓市場按供求自行調整,其實和香港一直奉行的自由經濟一脈相承。」他表示,Uber一直樂意和政府溝通,但就指現行條例「滯後」,直言「法例幾十年前寫成,當時社會不會想像到可以用科技處理叫車服務」。

Uber在香港面對的其中一個法律爭議,就是司機未能為乘客及道路第三方使用者提供保險(即第三保)。近日Uber宣布已經獲香港AIG承保,為Uber車程提供保障。佘雋知解釋,該保險產品是AIG特別為香港Uber提供,專門針對「汽車共乘服務」,亦是首次有本地公司提供相關保險,比Uber國際保險更能滿足本港法例。不過,相關舉動亦自然引起的士業界反對,立即前往保監會投訴,對此佘雋知就表示「是否有爭議性要由其他持份者討論,但無論如何對我們發展都是強心針。」

雖然面對種種挑戰,佘雋知對在香港的發展前景仍然充滿信心,「汽車共乘是全球趨勢」,法律爭議雖然並非一時三刻可以解決,但指要在香港正式確立「汽車共乘」的法律地位,只是「遲早的事」,期望未來可以由消費者主導市場,讓不同類型服務可以在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