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發現一種蛋白水解酶影響產生飽腹感 助研發治療肥胖藥物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一項浸會大學領導的研究發現,一種名為「膜1型基質金屬蛋白酶」 (MT1-MMP)的蛋白水解酶,會影響後腦激活飽腹感,團隊嘗試在小鼠模型當中,透過減低MT1-MMP,成功令其食量比對照組減少10%,增加的體重低50%。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部助理教授王凱亮博士指,今次發現為研發治療肥胖症的創新藥物,提供一個極具潛力的標靶。

王凱亮(左)認為,研究結果為研發治療肥胖症的創新藥物,提供一個極具潛力的標靶。(記者會截圖)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部助理教授王凱亮,以及臨床部主任、曾肇添中醫藥臨床研究教授卞兆祥領導的研究團隊,識別了一種名為MT1-MMP的水解蛋白酶,它在人類大腦發出飽腹感訊號的機制中發揮調節作用。

王凱亮解釋,飽腹感的訊號是透過生長及分化因子15(GDF15),與位於後腦名為「GDNF家族受體α樣」(GFRAL)的神經元受體結合而產生,但MT1-MMP會將GFRAL從腦神經元的表面剪斷,阻止其與GDF15結合,降低飽腹感訊號的數量。

團隊透過小鼠模型實驗,向缺失了MT1-MMP的基因改造小鼠及對照組餵飼高脂肪食物,在16週後發現MT1-MMP的小鼠組食量較少10%,,增加的體重更低對照組50%(浸會大學提供)

團隊透過小鼠模型實驗,向缺失了MT1-MMP的基因改造小鼠及對照組餵飼高脂肪食物,在16週後發現MT1-MMP的小鼠組食量較少10%,,增加的體重更低對照組50%,葡萄糖和血漿胰島素水平亦較低,反映缺乏MT1-MMP可避免小鼠出現由高脂肪食物引起的肥胖;團隊亦透過藥理學方法抑制MT1-MMP在體內的活性,發現肥胖小鼠的代謝參數,包括食量、葡萄糖耐量、體重均有明顯改善。

王凱亮認為,研究結果為研發治療肥胖症的創新藥物,提供一個極具潛力的標靶,加上目前研究上在小鼠模型中未見有明顯的負作用或反效果,以藥物抑制MT1-MMP,是研發能有效治療肥胖症的藥物的可行策略,而下一步除了在小鼠模型進行研究外,亦會於猴子模型進行研究,再會進行臨床研究,期望研發更有效的減肥藥物,以助解決肥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