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九龍城重建範圍 古蹟辦不建議為逾70年歷史李基紀念醫局評級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市區重建局上周宣布啟動九龍城第二階段重建計劃,重建範圍內有四幢歷史悠久的建築物,當局稱將會研究是否予以保育,包括在1950年代初興建的「李基紀念醫局」。古物古蹟辦事處最新建議卻指,不建議為該建築物評級。

據古蹟辦向古諮會提交的文件,建議不用為九龍城賈炳達道99號的「李基紀念醫局」評級,意味這幢有逾70年歷史的建築物極大機會不會獲任何評級。該醫局由九龍城街坊福利會倡建,以應付急劇增加的社區福利需求,隨後由商人李耀祥夫婦和政府在1951-52年出資興建,並以李耀祥父親李基命名,至今已有逾70年歷史,一直維持其醫療用途。

市區重建局上周公布啟動的「衙前圍道/賈炳達道」重建項目,涉及的範圍亦包括「李基紀念醫局」,當局當時明言,會評估區內數幢戰前唐樓,以保育建築物的建築特色元素,但仍未敲定會否活化李基紀念醫局,如今醫局極有可能不予評級,意味日後活化或重建時不會「綁手綁腳」。

▼5月27日 市建局公布啟動九龍城重建項目▼

+22

同樣擬議不予評級的為「大埔蛋家灣崇明學校」,學校座落在政府土地。翻查資料,該校興建初期便由教區管理,惟及後日本侵華,管理崇明學校及聖伯多祿小堂的神父離開,學校便暫時交由當局管理,直至戰後才交還教區,學校及後日漸凋零。該校曾經重建,根據古諮會資料,現址建築建於1959年。

教區在1997年將毗連的聖伯多祿小堂和崇明學校出租給基督教信義會作為福音戒毒中心,惟早前被颱風「山竹」嚴重破壞,教區2019年才收回該址、籌備維修計劃。

+2

其餘三幢建築同獲古蹟辦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包括相信建於1920年代的打鼓嶺鳳凰湖24號至25號村屋、建於1937年的大澳太平街112號「永助聖母小堂」和建於1956的「大埔深涌三王來朝小堂」,三項同為私人物業。

另外,1,444幢歷史建築物的名單再有新進展,早在2009年3月便已建議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中環荷李活道60號」唐樓和擬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西貢井欄樹43號」村屋,前者因業主反對,後者則因業主計劃重建該村屋,而無法確認評級。

古蹟辦稱,評審小組經審閱和討論業主提出的反對信後,認為反對信並無就兩個項目的文物價值提出新增而又可靠的資料,故建議維持兩個項目的擬議評級,希望古諮會能確認兩個項目的評級。

地舖為公利真料竹蔗水 樓上為香港華仁書院第一代校舍

翻查資料,「中環荷李活道60號」約建於1920年代,地舖為中環地標之一、逾60年老店「公利真料竹蔗水」,該唐樓的三樓和四樓更是香港華仁書院的第一代校舍所在,屬於首家由華人開辦的英文學校,建築結合古典設計和幾何裝飾藝術圖案。

而「西貢井欄樹43號」村屋則是區內大族邱氏在村內歷史最悠久及僅存的傳統村屋,由以出海為生的邱氏兄弟興建,後來曾被日軍佔據,後人曾在1980年代重修,現時該「客家大宅」仍保存良好,但已被荒置多時。業主早年曾申請重建並獲地政總署批准,政府一度遊說業主,並提供經濟誘因,惟業主仍堅決將大宅拆卸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