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獎學金嘉許25名大學生 港大女生冀研究人工智能助測暴雨情況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現時天文台以實時數據去發出暴雨警告信號,不時被市民垢病。港大地球系統科學女學生陳曉筠在天文台實習時亦留意到,部份團隊剛引入人工智能系統,但只是輔助性質,外國則已加大人工智能系統重要性,協助精準預測未來天氣情況。她又坦言多年前因不知已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而照上學,「痛失」一天假期,冀研究以人工智能結合氣象知識,提早預測暴雨來臨,並提供準備信息予市民。
她與其他24名大學生獲本年度「創新科技獎學金」嘉許,可獲頒最高15萬元獎學金及交流實習機會。

本年度「創新科技獎學金」嘉許25名創科精英大學生,由特苜林鄭月娥頒發嘉許狀。(羅君豪攝)

到天文台陣風預測團隊實習:天文台已十分盡力預測

本年度「創新科技獎學金」嘉許25名創科精英大學生,他們來自不同院校學科,包括醫學、生物科技及航空工程學等。即將升大四的陳曉筠是其中一位得獎學生,她自小愛好地理、大自然相關知識,入讀港大後原修讀地質學,後有感自己比起戶外實測更喜歡數據分析,故轉讀地球科學。

她早前曾在天文台陣風預測團隊實習,當時該團隊首次引入人工智能系統協助預測陣風,但以輔助性質居多;相反外國人工智能預測應用較多,亦可取代更多計數。她稱留意到社會不時咎病為何天文台不可提早一兩小時發紅雨黑雨信號,又指天文台已十分盡力預測,惟現時技術上要對香港地區進行有效暴雨預測較困難。

得獎同學可獲頒最高15萬元獎學金及交流實習機會。左起:陸巧澄、陳曉筠、李國駿、劉樹霖及李懿。(羅君豪攝)

陳又笑言,以前上學時,因出門後無看天文台已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故如常上學,因此「痛失」一天假期,故十分希望研究加強人工智能在預測方面的工作,「希望可以幫香港提高暴雨預測方面工作,貢獻到畀市民,等佢地唔會變落湯雞。」她將利用獎學金提供的機會,尋求本地氣象機構實習機會,亦希望參加英國氣象局的暑期交流,增長知識。

陳曉筠稱希望研究加強人工智能在預測方面的工作。(何瑞芬攝)

另一名得獎者、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士生李懿則表示,因自己有濕疹,弟弟有嚴重花生過敏,曾因哮喘入院及患上過敏性休克,深明敏感對生活的困擾。她稱讀醫後,與教授一同研發環境致敏源探測裝置,希望幫助過敏人士識別環境中的致敏源。曾去過劍橋大學交流的她,希望籍今次機會,參加麻省理工大學交流活動,發展醫學創科幫助患者。

李懿正與教授一同研發環境致敏源探測裝置。(何瑞芬攝)

此外,科大生物科學生陸巧澄冀用自身知識,培育中小學STEM發展;大航空工程學工學士生李國駿則希望利用今次獎學金機會,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流,學習內地升空航天科技,並應用到香港航空業,減低飛機失事風險;中大地球系統科學理學士(大氣科學組)學生劉樹霖亦會借今次得獎機會,明年初到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交流,學習當地環境研究及環保文化,帶到香港推廣可持續發展。

林鄭月娥稱政府著重創科發展,本屆政府投資超過1500億元在創科。(羅君豪攝)

林鄭月娥:本屆政府投資1500億發展創科

為學生頒獎狀的特首林鄭月娥致辭時則表示,政府着重創科發展,本屆政府投資超過1,500億元在創科,本港初創企業由2017年的2,200多間,上升至去年的逾3,700間,創投方面投資亦由100億增至400億元。她稱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亦大力推動創科,包括計劃在港深創科園設「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