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縱火】外國人留月台飲啤酒 專家:抗逆力較強睇戲選前排

撰文:曾向銓
出版:更新:

兩個月前港鐵尖沙咀站發生縱火案,列車內火光熊熊,場面一片混亂,惟月台不少乘客沒有走避,更有外國人拿著啤酒罐在旁用手機直擊。一場事故中,為何會有人冷靜得舉機拍攝,同時又有不在場的市民感到恐懼、抗拒搭地鐵?
有災後輔導專家表示,兩類人表現不同可用抗逆力作為解釋,現時有專業評估分析個人的抗逆力程度,但簡單至去戲院選擇座位座位,也可以略知一二。

杜永政指抗逆力較少的人易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去戲院會選擇後排、或較近走廊或出口的位置。(iStock)

無目擊事件 一樣有創傷後遺症病徵

災後輔導協會義務創會總幹事杜永政指,協會就港鐵縱火事件收到來自目擊者、一般市民等的30多個求助電話。其中一名女求助者當日乘搭下班列車,無目擊縱火過程,但出現創傷後遺症的病徵,如縱火發生後不敢再落月台,亦不敢看事件的新聞,平日搭地鐵上班的她亦須轉坐船過海,非常困擾生活。

到底創傷後壓力症是種什麼病?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患者經歷嚴重創傷,如天災、意外、親友離世,而出現侵入性回憶、迴避行為、警覺性提高等徵狀。麥指出,據外國研究,5%至10%人口一生中曾患上創傷後壓力症,自然災害受害者的病發率高達30%至40%,而經歷人為事故的病發率更會高達50%。

創傷後壓力症特徵:
侵入性回憶:
患者會無故感覺到自己正重新經歷導致創的事故,或接觸到與事故有關的地點、事物時會觸景傷情,睡覺時亦可能會發惡夢。
迴避行為:
患者會避免重臨事故場地,或提及相關經歷。部分患者為保護自己,會變得麻木抽離。
警覺性提高:
患者因擔心自身安全,經常提高警覺,未能放鬆,因而出現頭痛、失眠、脾氣煩躁等徵狀。

事發時有外國人手拿啤酒罐拍攝現場。(網上圖片)

戲院揀位 看患病風險?

地鐵縱火中,大部份乘客都慌忙走避,但也有人選擇留在月台「食花生」。杜永政解釋,他們可能抗逆力較強,能快速理解及回應突發事件。這些人亦較少患上創傷後壓力症,「他們通常都很理智,感受能力較薄弱,去戲院會選擇後排、或較近出口的位置,如突然發生事故都能及時離開」。

至於較易患上創傷後壓力症人感受較豐富,會選擇戲院中前排位置,亦較為「relation-oriented(關係主導)」,「例如食飯或者旅行,朋友鍾意去邊就去邊。」杜永政續指,現時有專業方法仔細評估一個人是否抗逆力強,詳情應尋求醫生意見;一般而言,市民可留意自己是否容易被災難的新聞片段、或其他人所分享的哀傷事情而影響到情緒。

麥永接說,到戲院坐前排的人較傾向尋求刺激,容易接觸嚴重事故、危機,致發病率高,坐後排的人較抽離,會迴避危險,但他說有關說法未有臨床證實。他補充,如創傷後上述3個徵狀維持超過一個月,情緒低落或影響生活的話,就有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建議盡快求診,而性格容易緊張、有情緒病紀錄、家庭關係差的人,經歷創傷後發病的機會亦較高。

美國心理學會網站指,「Resilience(抗逆力)」是指適應逆境、災難、威脅、壓力的能力。該學會介紹10種方式能提高抗逆力,例如接受變化是生活中一部分、建立對自己的正面看法、果斷面對而非逃避逆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