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本港水域95%珊瑚呈白化 環團中大齊籲公眾加入復修計劃

撰文:梁晉穎
出版:更新:

香港作為三面環海之地,大片汪洋中其實蘊藏豐富多彩的珊瑚,但在極端天氣以及人為情況下,珊瑚面臨被破壞的危機,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與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珊瑚學院去年開展「公民科學珊瑚修復計劃」,旨在透過珊瑚修復及培育技術,聯合公民科學家,共同拯救遭受破壞的珊瑚群落。他們呼籲政府立法保護珊瑚,同時加強教育,並計劃在海下灣開設小型中心,招募市民一同作珊瑚保育及調查。

漁農自然護理署、浸會大學和中文大學於八月中進行的香港珊瑚白化調查,發現在今年七月時,有多達95%的調查地點均出現珊瑚白化現象,結果顯示在調查涵蓋的19個調查地點中,18處均出現珊瑚白化的現象,當中較受大眾關注的橋咀北有約3成珊瑚有白化跡象,而東坪洲亞媽灣亦有約13%珊瑚有白化跡象。

19個調查珊瑚地點有18個有白化

WWF海洋保育項目經理蘇隽彥今日(26日)指,珊瑚白化主要因極端天氣和人為因素。香港今年7月的氣溫實在太高,珊瑚在炎熱天氣下會未能適應,從而導致珊瑚白化。而人為因素則因為一些珊瑚棲息地,同時都是港人熱門潛水地點,潛水或浮潛人士可能在潛水時,不慎撞到一些珊瑚,「有啲浮潛人士可能係休息嗰陣,唔小心當咗珊瑚係石頭,踏著做個支撐點,咁其實對珊瑚都唔好。」他明白潛水人士都是無意破壞,所以就更需要加強教育,提醒公眾。

+20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教授暨該院珊瑚學院創辦人崔佩怡認為,會有極端天氣其實都是由人為活動,破壞環境下,導致氣候變異,「香港珊瑚都算特別tough(堅韌),因為香港天氣實在太熱,生存到落嚟已經係好勁,但佢哋幾勁都有個底線,極端天氣再嚴重,究竟要挑戰珊瑚底線到咩地步?」

另外,水質污染、海浪衝擊或生物侵蝕等亦會不時導致珊瑚主體碎裂,對其造成難以逆轉的破壞。一般珊瑚碎塊在脫離珊瑚主體後,易受泥沙遮蔽而得不到陽光照射,難以存活。

為了救助這些珍貴的珊瑚,崔佩怡在2018年成立珊瑚學院,尋找一些珊瑚碎片,用生物科技及養殖缸令牠們再生長,同時又培植一些珊瑚,幫助進行授精以作繁殖。2019年,他們已經救助200塊珊瑚碎片再繁殖,以及100個珊瑚幼苗。

「公民科學珊瑚修復計劃」在海底設平台定期監察

除了實驗室的養殖,全港仍有很多珊瑚等待救助。於是中大珊瑚學院和WWF去年開展為期半年的「公民科學珊瑚修復計劃」,這是本港首個由大學和環保團體合作的計劃,招募懂得潛水的市民,在200份申請中選出20名公民科學家,在專家指導下,將珊瑚碎塊收集 帶回中大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作初步處理,及後放回中大在海底設置的育養平台進行定期監察,紀錄碎塊的復原進展及健康狀況。

計劃開展前,項目地點約有7成珊瑚被破壞。三個月後,40個被拯救的珊瑚碎塊中有39個得以存活,存活率達97.5%,大部分健康狀況良好。經計劃拯救的珊瑚碎塊存活率高達97%。

邀請公眾乘玻璃底船觀看珊瑚群落修復點

在良好成果下,WWF與中大珊瑚學院的進一步合作,未來會在WWF海下灣海洋生物中心,繼續推廣珊瑚培育及教育工作。他們希望繼續邀請公眾,如果懂得潛水,將有機會親身到水中,參與珊瑚保育及調查工作,不懂游泳都可以乘坐玻璃底船觀看珊瑚群落修復點,以及在中心親自照顧珊瑚碎塊。

蘇隽彥指,其實珊瑚除了氣候變異影響,一個物種的珊瑚有機會壟斷一整個生長地方,而其他珍貴物種就會難以生存。其實教育市民平常活動要愛護珊瑚外,令市民一同學習做最簡單的珊瑚保育工作都是非常重要,例如做紀錄或調查,甚至照顧珊瑚等工作,「如果有多啲人幫手,保育工作一定做得好!」

他呼籲,政府為了作長遠及全面的保育,應擴大海洋保護區網絡,及提升保護區管理效能。同時亦要立法監察水上活動對珊瑚的影響,以及教育市民更多愛護珊瑚。

促政府大眾齊保育「希望扭轉個破壞」

崔佩怡認為,氣候變異始終都是人為破壞所致,「所有嘢都因為人做咗好多嘢破壞大自然,但其實我哋係有cost (令大自然破壞而得到後果),係承受唔到,歸根究柢都因為人,所有嘢都因為人,而教育重要在做少少轉變,都可以做到好多嘢,例如我哋可以減碳減廢。」她認為,珊瑚承受的影響實在太多,就更需要去保育「盡我哋所能攞走啲stress(珊瑚受的影響),真係破壞咗,都希望可以扭轉返個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