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博物館|周六開始入場收費 設草間彌生展 創三幅作品探索生死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將於周六(12日)迎來開幕一周年,並開始收取入場費。同日亦會舉辦「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特別展覽,是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最大回顧展。

今次展覽會展出草間彌生203幅作品,其中3幅為她特別為M+特創,包括《南瓜》、《圓點的執念——渴望天堂的愛》,以及《神經的死亡》。

展覽聯合策展人鄭道鍊表示,預料入場人數將可衝破6位數,但坦言M+由免費改作收費,是不同的現實(reality),故難以預計實際入場人數,但相信不少市民仍會慕名入場觀展。

+15

草間彌生因應今次展覽,特別創作了三幅作品,包括《南瓜》、《圓點的執念——渴望天堂的愛》,以及《神經的死亡》,三項作品都是首次公開展出,

當中《南瓜》是唯一在博物館地下大堂免費空間展出的作品,市民毋須付費亦能欣賞到該作品。《南瓜》分為兩個藝術品,其中一個是高瘦長的南瓜,另一個的形態則相對慵懶,如同兩個不同類型的人在對話。另外,南瓜亦是草間彌生標誌性的作品,對她而言,南瓜是獨特的生命體,平庸中帶有活力和生命力,更是「生命的泉源」。

《南瓜》是唯一在博物館地下免費空間展出的作品,換言之,市民毋須付費亦能欣賞到該作品。(鄭子峰攝)

同樣可免費觀看的,是M+委約創作的《神經的死亡》,作品從博物館大樓地面和地下樓層的光庭,垂掛至B2層潛空間。此新作與她是1976年創作的同名作品十分相似,反映她對「積累」和「無限網」概念的延伸。新作品猶如大型網絡的神經系統,更以七彩繽紛的「神經」作為主軸,有別於舊作品黑白、憂鬱的情緒,而是帶出生命中的希望,如同生命再生的時刻。譚雪凝認為作品帶出在此時,草間彌生對生命和宇宙的熱愛,而草間彌生亦特意為作品寫了一首詩:

我那斷成寸寸的己死神經
沉默良久之後
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
萝見宇宙的愛
不知不覺間,已經聚集在我體內,流貫全身
那些顏色盡失的已死神經再生的瞬間
披上美麗鮮艷的色彩
蔓延到永遠的無限
前往虛空盡頭的宇宙
——草間彌生《致我死去的神經》節錄

+3

至於《圓點的執念——渴望天堂的愛》則是鏡房中,布滿了多個帶有黑色波點紋的波波,以沉浸式的展覽方法,帶出草間彌生「無限」的人生哲學。M+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表示,與一般「無限」鏡房不同的是,此鏡房不僅橫向式重複,縱向亦會重複,故影像打橫打直都會不斷重複。她透露,連草間彌生的團體在裝嵌此展品時,亦驚嘆過程極具挑戰性。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是M+開幕一年來,首個特別展覽,該展覽將會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展出草間彌生創作生涯最早期到最近期的作品,審視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的藝術創作。

展覽共分六個主題,分別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涵蓋多種媒介的作品,包括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拼貼、流動影像和檔案資料。

+2

展覽以草間彌生的自畫像「打頭陣」,包括她在1950年繪畫自己20歲出頭時容貌,她當時將自己幻化成波點中的生物,被粉紅色的花瓣圍繞着,下方有一個粉紅色的咀唇,顯示草間彌生在早期時段已無將自己當作人去呈現,而是太陽花般的植物,而其標誌性的波點和網紋,在其年輕時已萌生,有關符號更慢慢引導到其後期的創作。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作品則是《自我消融》,是草間彌生在1966至1974年創作。該作品有6名女子,場景像是晚餐聚會,但所有物件以及人偶都佈滿草間彌生標誌性的網紋,營造人體模型與不同物品融合為一的錯覺,是其將「無限的網」概念由平台延伸至3D的作品。譚雪凝指,草間彌生的創作理想,是要表達將「自我」(self-ego)毀滅,而達到人人完全平等的狀態,令人與人之間能夠連繫。她特別提到,此作是草彌生在1973年由美國回日本時,少數會帶回日本的作品,她亦一直保存,形容作品對草間十分重要。

草間彌生在疫情下亦不斷繪畫新作《我每天為愛祈禱》,M+挑選了11幅,在西展廳出口處展出。(鄭子峰攝)

而除了三個為M+而創作的藝術品外,草間彌生在疫情下亦不斷繪畫新作《我每天為愛祈禱》,M+挑選了11幅,在西展廳出口處展出。譚雪凝表示,有關作品全部在疫情期間,每天在其病床上畫,正好反映草間彌生7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每日靠創作提供能量延長生命,M+希望可透過作品,為本港市民提供正面感覺,以面對現時新冠疫情時代的焦慮。

門票於10月13日起公開發售,正價門票為240元,特惠票150元,持票人士可參觀館內所有展廳。展覽期為期近半年,將於明年5月14日結束。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以及「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聯合策展人鄭道鍊(左一)。(鄭子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