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七成受訪港商擬深圳、廣州拓業務 指「港產」產品有優勢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與貿易發展局聯合發佈的調查研究「通過香港商貿平台拓展大灣區疫後商機」顯示,受訪港商中,同時有約七成表示會選擇擇在深圳或廣州拓展業務,比率較選東莞及珠海為高。

調查也發現港商危與機。危是港商面對低價競爭、不諳內地法規、融資及客戶信貸問題等三大挑戰;機則則受訪企業表示港企在大灣區市場亦具相當的獨特優勢,包括香港品牌聲譽及善於引進外國優質產品等。

調查在今年第三季進行,向413家已經或有意開展大灣區內銷業務的香港貿易商和製造商進行問卷調查。報告指,發現超過95%受訪企業正面臨各種挑戰,特別是疫情影響供應鏈及生產/採購活動,和通關問題影響業務營運等;海外市場訂單不足、成本上升等也影響業務發展。

結果顯示,港商最感興趣的大灣區城市包括深圳(73.8%)、廣州(68.8%)和東莞(43.6%)。他們主要計劃在大灣區銷售在內地自行生產或採購的產品,及進口從外地採購的產品,以進一步拓展內銷市場。

三分一企業表示內地市場充斥低價產品,35.8%稱不熟悉內地的法律法規、產品標準等,也有約四分一提到缺乏內地客戶信貸背景資料或缺乏資金開拓內地市場、放賬風險高(22.0%)等融資及客戶信貸問題。在管理內銷的應收賬款方面,與內地放賬的商業習慣不同,最多港商會要求買方預付貨款(57.9%),或選擇自行承擔風險(43.6%),也有部份港商會購買信用保險(14.0%)。

受訪企業認為香港擁有不同的優勢拓展大灣區的內銷市場,48.4%指包括香港品牌或產品在內地擁有良好聲譽,43.3%認為香港善於引進外國優質、潮流產品等。報告顯示「無論是「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港資廠商製造」(Made by Hong Kong),或是「香港設計」(Design by Hong Kong)的產品,在內地都擁有良好聲譽,貿發局提醒港商如能制訂精準的業務策略瞄準內銷,可有效拓展大灣區的內銷市場。

信保局總監趙民忠表示,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及內地正走向復常,經貿活動陸續重啓;同時面對不明朗的歐美海外市場,相信內銷市場可為港商提供出路,而大灣區正是其最佳跳板。他指信保局一直重視內地市場,早於30多年前開始承保內地買家,而內地現已緊隨美國成為該局第二大承保國家。「隨着內地大灣區的發展,我們會繼續支持港商好好把握雙循環機遇,拓展內地市場。」

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表示,大灣區的經濟生產總值(GDP) 達1.96 萬億美元,人均 GDP 超過22,500美元,在新冠疫情、地緣政治、加息和通脹的挑戰下經濟環境變得困難,「大灣區顯然是企業業務增長亮點。」

他表示, 貿發局一直致力協助業界把握大灣區機遇,例如旗下的GoGBA「灣區經貿通」數字平台自推出一年多以來,瀏覽量已超過59萬人次,可見商界對大灣區商機抱有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