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成公屋申請為劏房戶 近兩成為新移民 單身入息低貧窮線12%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自2018年後,房屋署每兩年會為公屋申請者作統計調查。最新結果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房委會在一年間接獲合共3.01萬宗申請,較去年的2.83萬宗,增加6.4%;而在14.75萬宗申請中,17%申請者為內地新來港人士,另有7%申請者表示,有意安排內地家人或親屬來港定居。調查亦發現,單身申請者的入息中位數僅為3,900元,較疫情前低,亦較2020年釐訂的較貧窮線低近12%。

最新發現,截至去年3月底,公屋在過去12個月多約3.01萬宗申請。(資料圖片)
(房委會文件截圖)

一般申請者三分一介乎30至44歲

文件指,房委會在今年第一季下進行統計調查,隨機抽選合共4,000名公屋申請者,回應率為79%。根據調查結果,截止今年3月底,一般申請者約有147,500名,是近5年來的新低;而配額及計分制申請者則約有97,700名,創下9年來的新低。

房委會統計後發現,一般申請者的平均住戶人數為2.6人,在年齡層方面,30至44歲佔35%,是總多年齡組別中比例最大,其次則為60歲或以上,佔29%,平均年齡則為49歲,年齡中位歲則為47歲。

+5

一般申請者接年增三成至18900宗

新登記宗數方面,在今年3月為止的過去12個月,一般申請者則錄得18,900宗,較去年同期的14,700宗增加29%,而配額及計分制申請者則有11,200宗,較去年同期的9,100宗增加23%,亦是近6年來新高。資料顯示,新登記一般申請者的平均住戶人數為2.6人,在年齡層方面,60歲或以上佔37%,是總多年齡群組之冠,平均年齡則為51歲。

至於申請者的現有居所,文件指,69%正居住私人永久房屋,17%居於公屋(為業主的住戶成員),8%正居於資助出售單位(為業主的住戶成員),6%正居於其他房屋類型,包括臨時房屋、政府宿舍、住家艇、非住宅搭建物和院舍等。

最新資料顯示,在並非居於公屋內的一般申請者中,有約2%人居於床位或閣樓。(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房委會文件截圖)

共住方式居住申請者增加一成 劏房戶增4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居於整個單位的一般申請者只有57%,較去年的67%大跌10個百分點,而以共住方式居住的申請者則相應增加,當中33%更是劏房戶,較去年的29%再增4個百分點;另有2%為床位、閣樓等其他共住方式。

另外,調查亦發現,截至3月底,一般申請者及家庭成員中,17%是內地新來港人士(即居港少於7年的居民),較去年微跌3個百分點。惟有7%申請人指,有意安排內地家人/親屬來港定居,較去年微升1個百分點,當中子女關係佔最多,達37%,其次則是配偶關係則佔32%。

一人申請者月入3900元低於貧窮線

在一般申請者入息方面,截至今年3月的整體入息中位數為每月13,500元,較去年的12,700元微增6.3%,但仍較疫情前、2018年的14,300元跌5.6%。當中一人申請者的每月入息雖然微增300元至3,900元,但仍遠低於貧窮線的4,400元,少約12%。

另外,有24% 般申請者申請者有意以綠表購買資助出售單位,其中以居屋最受歡迎(96%),其次則是綠置居單位(91%),租置計劃回收單位則排最尾,只有67%,情況較去年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