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港大袁國勇團隊揭Omicron BA.5變異株 傳染力達 H1N1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高傳染性的Omicron相比之前的變異株,更容易逃避抗體的中和,增加在免疫人群中感染或再次感染的機會。Omicron變異株是否已在人類呼吸道細胞內適應了?港大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周婕與袁國勇教授團隊,利用人呼吸道類器官模型,評估Omicron BA.5及其他變異株在人體呼吸道細胞中感染和複製能力,發現BA.5進化了並提高新冠病毒的入侵效率,增強病毒在細胞間的傳播,因而增強感染複製的能力。

周婕及袁國勇教授團隊與荷蘭Hubrecht Institute 的Hans Clevers教授及復旦大學姜世勃教授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個源自肺成體幹細胞及鼻腔細胞的呼吸道類器官培養系統。(港大醫學院)

港大研究團隊周婕博士及袁國勇教授團隊與荷蘭Hubrecht Institute 的Hans Clevers教授及復旦大學姜世勃教授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個源自肺成體幹細胞及鼻腔細胞的呼吸道類器官培養系統。

研究團隊在氣道類器官及鼻粘膜類器官中研究原始病毒株(WT)、兩種Omicron變異株B.1.1.529 和BA.5的感染和複製情況。結果顯示,BA.5感染類器官後產生的病毒滴度,比WT和B.1.1.529更高,更達到與造成流感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 H1N1 (H1N1pdm)相當的複製能力。

團隊亦發現BA.5 感染後的氣道類器官和鼻粘膜類器官可以形成典型的多核合胞體,而WT 和 B.1.1.529 的感染並不能產生合胞體。總體而言,BA.5的高感染效率和融合活性使人鼻粘膜和氣道細胞形成合胞體並促進病毒的擴散,從而顯著增強了感染力和傳播力。

周婕及袁國勇團隊表示,有關研究從全新視角揭示BA.5變異株超強感染性和傳播能力的機制,為公共衞生政策的實行提供了科學依據;團隊建立的呼吸道類器官,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呼吸系統生理和疾病的研究。有關研究結果已於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