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街市13個攤檔完成修復周一開放 市建局AI還原菲林相保育歷史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至今有逾八十年歷史的中環街市經活化保育後,在2021年投入服務。市建局特意保留售賣鮮魚的檔口,用作展覽用途,但由於當局接手前已日久失修,需要透過AI系統修復歷史相片,加上歷史學家的查證,才得以還原攤檔細節。目前市建局已完成修復13個攤檔,其中之一的魚檔將在下周一(15日)起,開放予市民參觀。局方透露下階段將加設多媒體互動裝置,屆時市民仿如置身於數十年前的現場,預料在中環街市開放兩周年之時、今年八月起便可啟用。

至今有逾八十年歷史的中環街市經活化保育後,在2021年投入服務。(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中環街市日久失修大部份檔口未能完整保存

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中環街市,早在二戰前的1939年落成,曾為東南亞最大型肉類市場,當時街市三層共提供285個攤位,包括魚類、家禽、豬肉、牛肉、蔬菜和水果。目前市建局已完成修復13個攤檔,涵蓋六類貨品。

市建局表示,當年在接收中環街市時,大樓的混凝土結構已受鋼筋銹蝕、損毀嚴重,攤檔組件亦已殘缺失修,故大部份檔口未能完整保存。為還原檔口本來的面貌,保育團隊翻查大量文獻紀錄和歷史圖片,並訪問歷史專家,以了解中環街市過去的運作。

修復1953年魚檔相片作為保育藍本

市建局在評估數百個檔口的結構情況後,終篩選出狀態較佳的檔口作保留。過程中,團隊需研究每個攤檔的結構和組件,例如肉檔的肉枱和掛肉的鐵桿、魚檔的儲水箱和魚缸、蔬果檔的售貨架等。團隊並需要加固攤檔結構,修復本來已有的「上海批盪」飾面。

至於今次修復魚檔,市建局更嘗試採用AI技術,由於受上世紀攝影技術所限,早期菲林相片只呈現黑白色,並有模糊、曝光不良或其他瑕疵,經過年月洗禮後褪色,難以看清楚相片細節。當局委託視覺及數碼藝術家黃宏達,修復一張攝於1953年的魚檔相片,作為活化保育的藍本。

+2

AI系統協助修復及上色 歷史專家查證真偽

黃宏達透過演算法,讓AI系統從大量舊相片中學習,為殘缺的黑白相片修復及上色,以及提高相片畫質及清晰度,例如填補相片中本來難以辨認的文字等細節,讓本港過去的社會面貌得以保留。他舉例指,相片中的工具如砧板等,數十年後的今日仍然使用,「300年後呢啲唔見晒,咁有冇資料查證?靠我哋今日保育喇。」

不過透過AI修復相片並非百分百準確,市建局亦委託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鄭寶鴻,協助查證檔口的昔日外貌。黃形容「機係死,人係生」,物品原有的顏色及質地,亦需要開會逐一確實,「甚至個竹籮,本身係木籮定竹籮,用藤做定竹做,都係需要考證。」

魚檔構造一覽。(市建局提供)

市建局冀運用ChatGPT解決困難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經理古倩珊表示,期望未來繼續向AI方面發展,嘗試以不同科技解決困難,例如運用ChatGPT協助設計工作。本階段修復完成後,市建局計劃在魚檔加入多媒體互動裝置,屆時市民仿如置身於數十年前的現場,預計今年八月慶祝中環街市開放兩周年之時,便可啟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