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里活廣場兇殺案|引社會不安恐掀模仿 犯罪學家籲毋須過分擔心

撰文:譚皚璧
出版:更新:

鑽石山荷里活廣場昨日(2日)發生謀殺案,事隔不足24小時,今日(3日)美孚新邨又出現持刀漢,引起社會人心惶惶,擔心事件會出現模仿效應。有犯罪學家指出,除非有大量不滿社會制度的情緒或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可能會激發一些有反社會人格傾向人士,模仿案中疑兇去做出如此極端的殘暴行為,但本港過往甚少出現類似情況,籲市民不用過分憂心。

▼市民協助救援傷者▼

+2

模仿犯多有異常反社會人格 迷戀犯罪形式有樣學樣

犯罪學家鍾灼輝指出,一般人如沒有犯罪傾向或異常人格,很少會因為接觸到殺人事件的血腥畫面和資訊,從而模仿犯罪;但如果有人本身已有犯罪傾向或異常反社會人格、邊緣人格,經傳媒大肆報道或社交媒體傳播相關資訊,加上該人士迷戀有關犯罪形式,的確有可能會受到影響,有樣學樣去模仿。

若出現模仿犯,則反映社會或早已存在深層次問題,例如對社會制度有很大不滿情緒或者貧富懸殊等社會現象,才會形成這類人士潛伏在社會大眾中,需要透過這些極端殘暴行為去宣洩情緒,否則市民大眾未必需要如此擔心。

他又認為,現在時代不同,以前模仿犯罪的主要傳播途徑,透過電視、電影或新聞報道,現在經由社交媒體已很容易傳播及引發模仿效應,因此,他建議大眾減少轉傳有關案件的血腥暴力畫面或仔細情節,可助減低模仿犯罪的出現。

▼警員到場制服及拘捕疑犯▼

隨機殺人屬亂性發洩仇恨 犯罪學家:難防範但毋須太擔心

另一位犯罪學家黎定基則指,隨機殺人與模仿犯罪不同,若犯案者本身是精神病患,在精神錯亂時,被某些事情觸發心裏的怒氣和不安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引發出現仇恨心理,從而想方法宣洩於他人身上,無論對象是否其朋友或只是路人,都有可能令他出現這種隨機殺人傾向,過往在日本、台灣及外國都發生過類似事件。

犯罪學家黎定基指隨機殺人,大多是犯案者有精神錯亂,被外在環境激發情緒和仇恨心理,從而想方法透過攻擊性行為去宣洩。(資料圖片)

▼案發後現場情況▼

+4

黎定基又指出,隨機殺人是亂性的行為表現,無法知道何時會發生,社會大眾很難去防範,只能安排有關人士接受藥物及跟進治療,追蹤有關個案。他亦補充,隨機殺人案例在港甚少見,相信引起的恐懼性多過於模仿性,認為市民不用太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