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醫院引入新系統助電療精準定位 省事前墨水筆留痕步驟

撰文:陳淑霞 呂婉怡
出版:更新: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放射治療(又稱為電療)是其中一種擊退癌細胞的治療方案,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今年4月引入「表面引導放射治療系統」(Surfac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可助更精準定位,瞄準腫瘤位置進行治療,另可減省事前以墨水筆在身上留記號的工序。新系統亦可作實時偵測,若病人身體稍有偏離,會自動發出警報,提醒放射治療師暫停療程。
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宋崧表示,每年接獲約3000宗癌症新症求診個案,佔全港10%,33%癌症病人需接受電療。新系統首月已服務74人次,以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病人為主,未來盼增服務量,以及擴大適用的癌症種類。

東區醫院今年4月引入「表面引導放射治療系統」(Surfac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可助更精準定位,瞄準腫瘤位置進行治療。左為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宋崧。(陳淑霞攝)

接受電療前,放射治療師會先替病人製作身體模型,再以電腦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模擬定位,與此同時亦需在其身上畫上記號,作對位之用。新系統則配置3D攝影鏡頭,會透過非侵入性和非接觸性的光學監察技術,可更準確標記病人接受電療的位置,省卻原有需以顏色筆或墨水筆在病人身上畫記號的傳統做法,毋須擔心褪色或永久「留痣」。

此外,3D攝影鏡頭亦可追蹤患者身體皮膚表面,對準治療位置及瞄準腫瘤,大幅減低電療對腫瘤周邊良性細胞的傷害及副作用。

傳統方式下,放射治療師會在控制室以肉眼方式,透過監控鏡頭觀察病人情況,新系統則可作實時偵測,其精準度更可達10亞毫米級,若病人接受電療期間,因身體微小動作令治療位置出現偏差,系統會發出提示信號,提醒放射治療師暫停療程,以便協助病人。

病人接受電療前,放射治療師會先替病人製作身體模型,再以電腦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模擬定位,與此同時亦需在其身上畫上記號,作對位之用。新系統則可減省原有以墨水筆在病人身上畫記號的程序。(陳淑霞攝)

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宋崧表示,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以2020年計,本港錄得的新增個案逾3.4萬宗,東區醫院每年則接獲約3000宗癌症新症求診個案,佔全港10%,當中33%癌症病人需要接受放射治療。

宋醫生續說,東區醫院現時設有三部放射治療機(又稱直線加速器),其中一部機齡較新的放射治療機正應用新系統,投入服務首月已服務74人次,當中以肺癌、乳癌及前列腺癌病人居多,佔該放射治療機4月服務量的17%,未來有望按照需求逐步增服務量,以及擴大適用的癌症種類。

宋醫生表示,「表面引導放射治療系統」可令電療由內至外精準定位,起相輔相承作用,亦適合大部分癌症,尤其適用於腫瘤在胸腔及腹腔位置的病人,因療程期間呼吸的幅度會影響到內臟位置,從而影響放射治療的準確度,故新系統有助瞄準腫瘤位置進行治療。

她說,「表面引導放射治療系統」具成本效益,可使用長達10年,期望未來一至兩年可再增加放射治療機,以便引入新系統,但需視乎資源調配。

新系統配置3D攝影鏡頭,可追蹤患者身體皮膚表面,對準治療位置及瞄準腫瘤,大幅減低電療對腫瘤周邊良性細胞的傷害及副作用。(陳淑霞攝)
傳統方式下,放射治療師會在控制室以肉眼方式,透過監控鏡頭觀察病人情況,新系統則可作實時偵測。(陳淑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