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夜市|學者籲改善大牌檔配套 團體稱忌工展會化倡多小店參與

撰文:陳葆琳 鄧穎欣
出版:更新:

財爺一句「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折射本港市道的百態,陸續消失的大牌檔、街頭小販,為港人對於夜市的印象。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莊玉惜表示,大牌檔牽涉衛生、噪音等問題,如果要將大牌檔發展為夜市,政府需要思考如何改善周邊配套,保留大牌檔的社會價值之餘,令傳統可以適應現代需要。她認為,發展夜市需要長遠規劃;市區重建設計之中,亦需要融入小販及大牌檔。

撐基層墟市聯盟團體成員代表則認為,夜市應是可以連結本地社區,具備本土特色,希望日後的夜市,可以撥予一定比例的攤檔給小本經營的食肆或基層。

美孚橋底曾舉辦社區墟市,吸引大量巿民參觀。(資料圖片)

學者:若大牌檔成夜市 涉長遠市區規劃

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莊玉惜表示,常言大牌檔是本港很有特色的文化傳統,「但(政府)一直都係冇去認真回應呢個問題」,政府市區重建規劃之上,一直沒有處理大牌檔需要的空間、衛生及配套,沒有讓小販及大牌檔融入。

她認為,如果政府想以大牌檔發展為夜市,現有的地方暫時以中環士丹頓街適合,因為其環境、衛生、水電煤,以及污水處理較好,附近不是民居。深水埗一帶,如大南西街大牌檔的數量很零散,上方亦有住宅,此地難以大範圍地發展夜市;至於耀東街亦可行,但政府需要快速改變該地的衛生,否則難以做到。然而,她認為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發展夜市則會牽涉長遠市區規劃。

成日都話,香港冇地,上面好多都係民居,冇一個條件去做到,呢個就要諗下,究竟我哋市區規劃重建嗰度,可唔可以融入去呢?永遠都將兩者矛盾嘅時候,咁緊係冇辦法啦。
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莊玉惜

她舉例指,深水埗桂林街於新年舉行的「桂林夜市」惹來反對聲音,「三兩日係可以嘅」,反映造成的噪音及衛生問題,令該區夜市不能維持長時間,難仿效台灣、新加坡及泰國的夜市。莊玉惜指,政府應藉今次契機認真思考,香港有何本錢以文化特色吸引旅客。

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莊玉惜。(鄭子峰攝/資料圖片)

須吸引年輕人入行活化大牌檔 保留自由奔放特色

「大牌檔而家存在緊,咁但係同死亡係冇分別。」莊玉惜說,大牌檔目前少生意、沒有新人願意入行,無人傳承,正逐漸被洶汰,如果打造夜市,亦是活化的一種,但要思考如何令其有活力,令年輕人有興趣加入,改變經營模式,避免大牌檔成為「末端經濟」,「我哋要食佢個文化傳統,而唔係食佢澩㺒……係兩回事嚟㗎其實係,個風味唔係又咁樣突出出嚟㗎……而係有種好自然生態,人與人之間,同檔口之間嘅互動。或者係炒嘢,你見到好露天嘅,嗰種自由奔放、嗰種社會價值。」

團體:美食市集「工展會化」 倡設機制供細食肆參與

撐基層墟市聯盟團體成員代表吳玉英指,過往舉辦的美食市集,均是由舉辦方聯絡友好商會或團體承包,再由他們安排商戶擺檔,參與攤檔以大型品牌及連鎖商戶為主,猶如「美食嘉年華化」及「工展會化」,機制令基層、民間或小型社褔機構沒有任何空間參與,參與的攤檔失去本土特色。如果舉辦夜市,她希望政府設立機制,令參與的攤檔有一定比例的小本經營食肆或基層競爭。

美孚橋底曾舉辦社區墟市,吸引大量巿民參觀。(資料圖片)

墟市應與社區連結 面向本地居民

吳玉英續指,本港與社區連結的墟市較少,過往較少考慮令本地人都想去的「夜市」,認為「夜市」不應只是面向遊客,而是包括本地居民的消費,「本地人都會去先至重要,齋旅客去其實就做唔成。」她指,香港需要推動本土經濟,故此給予機會予基層創業、就業及小本經營的機會更為重要。

她說,很多基層檔主售賣的商品具有香港特色以內含本土文化,小販售賣的自家製產品,可能是食物、手工藝車袋、髮夾、勾冷或日用品,亦可能是因應不同社區所做,而迎合當區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有人情味,嗰樣嘢係按照,可能係啲街坊自己中意,或者度身訂造嚟做出」。

Boscovivo負責人張生表示,香港要多舉辦大型活動更實際。(夏家朗攝)

Boscovivo負責人張生表示,不支持香港搞夜市,認為搞夜市會與很多不同持份者有衝突,反之多舉辦大型活動更實際,如大型演唱會、運動賽事等,旅客來港就會消費,餐廳及酒吧晚上的生意會隨之上升。他指,夜市只是「做多3小時」,生意額未必能夠支撐薪金,但舉辦多人的活動更有助帶動經濟,外地旅客來港亦會消費及住酒店。

張生直言,內地食玩方面「平靚正」,香港比起內地,並不夠吸引,稱「始終我哋唔夠嘢玩,活動唔夠多」,倒不如舉辦類似大型嘉年華的活動,起碼「搞到個氣氛出嚟」。

安記海味董事總經理潘權輝說,仍未有深入去計劃及了解,但認為主要需令市民樂意消費。他表示,香港市民有儲蓄習慣,普遍市民「都有錢喺個袋度,只係撳住荷包唔去洗(用)」,只要令他們開心,則會去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