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互補|200名低收入學童合演英文音樂劇:小星星也有大成就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這簡直是救了我的家庭!」新移民媽媽楊金俠(俠女)獨力養育四名子女,尤其擔心他們的英文成績落後,幸而得到非牟利機構「生命互補教育基金」的幫助,從子女幼稚園開始免費補習英文。大仔和大女都順利升學後,如今看着11歲的龍鳳胎在舞台上自在流暢地用英文表演音樂劇,她總算可以放下心頭大石,「因為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我想看到孩子們將來可以為香港作貢獻,而不是拖後腿。」

上周日(12月17日),「生命互補教育基金」在沙田培英中學舉辦音樂劇《小星星》。(生命互補教育基金提供)

昔日內向膽怯今日舞台之星

剛剛過去的周日(12月17日),免費為低收入及新移民家庭子女提供英文學習支援的「生命互補教育基金」,在沙田培英中學舉辦了一場別具意義的音樂劇《小星星》——近200名幼稚園幼兒班至小學六年班的受助學生輪番上台表演,希望帶出個人力量雖小,但只是堅持自己使命,仍然能夠成就很多美事的意義——表演者中有的英文成績欠佳,有的內向不敢表達,有的自卑自暴自棄,幸而種種困難已成過去,演出大功告成。

11歲的雙胞胎陸皓霆和陸浚文,在《小星星》中扮演故事講述員,從頭到尾又唱又跳,毫不怯場擔起大旗。但兩兄弟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異口同聲地表示,「小時候沒有膽量,很怕出醜」,直到參演音樂劇,才有了自信表達。他們本身是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賢貞幼稚園的學生,就讀高班(K3)時接受望覺堂的「生命互補」事工服務,參加免費的英文班和聖經班;後來服務於2020年底發展成為獨立非牟利機構「生命互補教育基金」,兩兄弟也持續報讀相關課堂,如今升上小六,面對升中壓力也積極參與演出。

「相對於學校課程,這裡主要是看圖書、學單詞,很有趣,而且是分組、小班上課的,每一個學生就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被發現。」陸皓霆說。陸浚文也認為,「這裡不像學校那樣只學語法,而是大家一起聊天一起玩耍,甚至一起做些實驗,會讓你覺得學習英文並不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還可以學到很多學校課堂以外的英文生字。」兩兄弟的姑媽Jacqueline,非常感恩能夠得到「生命互補」的幫助,也希望盡力幫助他人:「我是營養顧問,在想可以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讓更多家長知道如何讓小朋友健康一些。」

「生命互補教育基金」秉承「你們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孩子」的使命,免費為低收入及新移民家庭的學童補習英文。(生命互補教育基金提供)

鄒文龍和鄒慧琳是龍鳳胎,分別就讀小六和小五,在《小星星》扮演大星星和歌詠團成員。他們在幼稚園低班(K2)時從內地來港,一家五口擠在只有一張碌架床的劏房內。當時連廣東話都聽不懂,零基礎的英文更加跟不上,獨力照顧四名子女的媽媽楊金俠相當焦慮,後來經朋友介紹認識主責「生命互補」事工的謝丕慈,孩子們從此不一樣了。

「這簡直是救了我的家庭!」對於全職媽媽楊金俠來說,子女的教育是家庭的頭等大事,「因為孩子是社會的未來,我想看到孩子們將來可以為香港作貢獻,而不是拖後腿。」無奈丈夫奔波在外甚少顧家,生活開支實在有限,無法負擔補習費用。但有了「生命互補」的免費幫助,大女的英文成績從一開始的不合格,飆升至小六最後一次呈分試的90多分,順利升上心儀中學。楊金俠更有信心把大仔和龍鳳胎交托給「生命互補」,而她也積極參加「家長組」活動,與其他家長一起學習《聖經》、分享育兒喜樂,「雖然我覺得自己有些不幸,但能接觸到Mary和『生命互補』,我還是很幸運的。」

「我本身喜歡跳舞,但從來不敢在其他人面前表現,經過這場音樂劇,我覺得我釋放了自己。」鄒慧琳笑言,在學校上英文課時總是忍不住想睡覺,但在「生命互補」的英文課上,她會認真抄寫筆記,所以學業成績大有進步,從合格邊緣躍升到70多80分。鄒文龍也有類似經歷,但他認為,成績提升只是其次,最主要的是體驗和享受過程,「可以認識更多朋友,學習不同知識,明白人生道理,我在這裡比在學校更有歸屬感,希望可以待一輩子。」楊金俠馬上教導兒子說:「你長大了可以當『生命互補』的義工,傳承信仰,因為我們都會老的,要靠你們這些年輕人,幫助人的信念才能夠生生不息。」

《小星星》有近200名幼稚園幼兒班至小學六年班的受助學生輪番上台表演。(生命互補教育基金提供)

受助家長變義工:幫人也是幫自己

說起義工,「生命互補教育基金」的規模不大,但已經有50名義工導師,本身在銀行任職的陳瑾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擔任英文班老師。「生命互補」從「事工服務」發展成為「教育基金」,陳瑾也經歷了人生的高低起伏——先是患上乳癌,數年後又遇上家庭變故,但她每次離隊去治療疾病和處理事務後,都會收拾心情回到「生命互補」,「出來見一下人,真的會比較開心,對病情也有幫助,而最開心的是看到小朋友的進步。」

陳瑾在「生命互補」設立了俗稱「ICU」的英文急救班,為英文成績特別差的受助兒童,提供「一對一」的額外補習課程,成功幫助很多學生「大躍進」——包括上述的鄒家兄弟姐妹。陳瑾介紹,急救班的出現,事緣她發現同一班別的學童程度也有不少分別,於是希望能為基礎較弱的學生提供特別支援;不過,急救班並不易入,「學生在學校英文成績要低於30分,我們才會收;同時,我們要對學生家長進行面試,要確定他們願意配合教學、督促子女」,這樣才能為學生帶來改變,也免得抽空授課的義工徒勞。

現職長者中心家居照顧員的陳嘉螢,也是與「生命互補」同行多年的義工。她是新移民,兒子也是從K1參加英文班;至小學三四年級時,她看到兒子的進步,就擔任家長義工,希望回饋「生命互補」:「我們做義工,幫助了別人,但其實我們自己也有收穫,職場上有很多勾心鬥角,在這裡看到小朋友就會很快樂,能和其他家長聊天我也很滿足。我也希望能給兒子做個榜樣,如果他日後也能來做義工,他就一定不會變成差的人。」

「剛來香港時,我們什麼都不懂,幸好有Mary陪着我們,舉辦了很多活動,讓我們沒有那麼孤立無援。」陳嘉螢提到,「生命互補」除了為孩子提供學習支援和特殊學習需要(SEN)支援,也為家長提供興趣班、工作坊、家庭治療服務,「我負責過『家長組』,和家長們聊天、查經,也做過圖書管理員。」有位SEN學生家長告訴她,在主流學校完全不想和其他家長接觸,「但來到『生命互補』,不需要面對奇異眼光,大家都是同路人,互相傾訴就可紓緩壓力。」——這更讓陳嘉螢確信,要繼續堅持義工服務。

楊金俠和陳嘉螢口中的「Mary」,正是「生命互補教育基金」的創辦人兼行政總監謝丕慈。她本身是名專責商業事務的律師,在2005年時已經享有超過300萬元年薪,後來毅然辭去高薪厚職,專注投入教會服務,並於2014年創立「生命互補」事工,至2020年12月轉型成為獨立營運的非牟利慈善機構「生命互補教育基金」,希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她和同為律師的丈夫梅浩洲都相信,這項工作不但可以改變受助者的生命,同時也可以改變施助者的生命,讓彼此的生命可以互相補足,也讓社會變得更加有愛。

「生命互補教育基金」的創辦人兼行政總監謝丕慈,本身是名專責商業事務的律師,在2005年時已經享有超過300萬元年薪,後來毅然辭去高薪厚職,專注投入教會服務,並於2014年創立「生命互補」事工,至2020年12月轉型成為獨立營運的非牟利慈善機構「生命互補教育基金」,希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生命互補教育基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