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互補|教學生英文助家長育兒 NGO不怕資源不足只怕基層無援

撰文:王晉璇
出版:更新:

「生命互補教育基金」沒有政府資助、沒有雄厚後台、沒有高知名度,但在短短三年內已經無償幫助400多個有需要的家庭——既為來自基層、單親、新移民家庭的學生提供英文學習課程,又為受助學童的家長授課,向他們解釋課程理念和學習邏輯,並且教導他們如何有效地把對子女的督促融入日常生活當中。儘管目前只靠私人捐款維持營運,但「生命互補教育基金」創辦人兼行政總監謝丕慈不怕資源有限,只怕有需要的基層家庭仍不知道他們的存在,「怕我們幫助不了更多人。」

「生命互補教育基金」為受助學童的家庭授課,藉此向家長解釋課程理念和學習邏輯,並且教導他們如何有效地把對子女的督促融入日常生活當中。(生命互補教育基金提供)

支援英文學習
摒棄應試教育

謝丕慈本身是名專責商業事務的律師,在2005年時已經享有超過300萬元年薪,後來毅然辭去高薪厚職、放棄大好前程,專注投入教會服務,並於2014年創立義教基層兒童英文的「生命互補」事工,至2020年12月轉型成為獨立營運的非牟利慈善機構「生命互補教育基金」,希望幫助更多基層家庭。

機構以「你的孩子也是我們的孩子」作為使命宣言,主要設有三項服務。「親子館」以家庭為服務單位,希望幫助家長改善家庭關係,並且建立有利兒童健康的成長環境,當中設有發掘兒童不同潛能的的「兒童興趣班」,培養兒童自信和鍛鍊英文能力的「兒童合唱團」,治療師分享兒童成長發展需要的「家長講座及工作坊」;還有法律諮詢。「教育發展中心」則有「家長支援項目」、「兒童英文課程」、「兒童聖經課」,每逢周末會為受助家庭提供課程和小組活動,支持他們在學習和心靈上的需要。「特殊學習需要支援中心」則有為期一年 「兒童讀寫障礙課程」、「兒童語言發展課程」,以及定期的「兒童專注力及自我管理訓練小組」、「兒童生活機能暑期課程」,同時提供免費的「早期介入服務」,為基層家庭中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兒童進行評估及治療。

輔導家長情緒
改善家庭教育

早在教會事奉期間,謝丕慈已經發現,一些英文成績落後的基層學生,資質並不比其他學生差,只是父母本身英文欠佳,又無法支付高昂補習費用,所以缺少改進的機會,而她希望填補這個空缺。謝丕慈強調,「生命互補」提供的英文課程不是「補習」,因為他們不會重複學校教學內容、不是採取應試教育,而是自行編寫一套由幼稚園幼兒班(K1)到小學六年級(P6)的教材,通過義工導師與受助學童一起閱讀英文故事書來「自學」英文。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她親自揀選了1,800多本涉及不同範疇的英文書籍,希望學生可以做到「三堂課看一本書,一年看十幾本書」。針對英文成績較差的學生,機構還設有俗稱「ICU」的「英文急救班」,以一名導師對一名學生的形式,進行與學校教學內容接軌的輔導,力求在半年至一年內大幅提升學生英文水平。

孩子備受家庭關注,但實際上家長才是家庭的「核心骨」、「頂梁柱」。父母若出現夫妻關係不合或情緒問題,會對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造成極大影響。「生命互補」深諳這一道理,在重視親子關係之餘,也為家長開展「家庭輔導服務」——在處理子女的問題前,專業輔導員會先幫助家長處理自己的情緒,只有家長先提高管理壓力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明白孩子的情緒和需要,促進和諧家庭親子關係。此外,「生命互補」還為家長提供「家長和諧粉彩課」、「家長心靈茶室」等活動,讓他們適時放鬆身心。

缺乏政府補助
僅靠私人捐贈

謝丕慈認為,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全天候導師」的重要角色,所以尤其重視對於家長的幫助。而且,她觀察到,很多家長其實並不懂得應該如何教育子女,而是選擇簡單直接地把子女教育看似專業的教育機構負責;然而,很多機構都把把「家長」和「孩子」作為兩個獨立個體分開支援,而不是融合發展,結果事倍功半。因此,「生命互補」也要求家長上課,藉此向家長解釋課程理念和學習邏輯;並且會為家長佈置功課,讓他們學以致用,有效把對子女的督促融入日常相處當中,持續反饋、改進。

例如在為SEN學生提供的服務中,不但會為受助兒童提供培訓,也會詳細告知家長機構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能起到什麼效果等。而在為期一年的SEN服務課程「畢業」後,穿上畢業袍的也不是受助兒童,而是相關家長,「因為他們現在有了足夠的『彈藥』去幫助小朋友了。」謝丕慈笑言:「我們其實是幫家長,而不是幫小朋友。」

對於每月收入少於3.5萬元的家庭,「生命互補」會為學生提供免費服務,其他則會視乎情況處理。目前數百名學童當中,只有兩三人需要繳費,而學費也較市價便宜得多。不過,「生命互補」目前未有取得政府補助,僅靠私人捐款和義工熱忱維持營運,因為社會福利署外判的資助福利項目種類有限,關於兒童的主要涉及寄宿、領養、託管、虐待等範疇,而目前開放招標的兒童福利項目更只有「學前單位社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