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缺乏方向與全盤規劃 收回東隧暴露施政盲點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要解決交通擠塞,最徹底的方法就是全面免收三條過海隧道的收費。這不是空中樓閣之談,而是以大膽思維解決交通問題。

東隧的專營權已於八月七日屆滿,由政府接手。(資料圖片)

在政府的整體運作當中,接管東區隧道也許只是小事一樁,但她缺乏周詳計劃、近乎急就章式的處理手法,反映了其管治欠缺全盤規劃。

香港公務員、官員和議員的共同問題,就是缺乏方向和對社會前景的認識。他們自以為做事專業,關心社會和擁護民主;但社會和政府有很多每天發生的事情要做,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和叫幾句口號就能解決。可以說,政府只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見步行步,甚至可謂畏首畏尾,未能果斷利用契機適時解決社會問題。政府處理東隧的政策,是其典型管治手法,暴露種種施政問題。

香港交通擠塞問題嚴重,主因是欠缺對路面交通系統的全盤規劃,特別是調控三條過海隧道的使用量。現時三條隧道收費懸殊,直接導致其使用量相差甚遠;據政府文件,紅隧的設計汽車流量是每日78000架次,現時卻須應付逾11萬架次;相反,西隧用量現時只佔設計流量五成多。這與政府希望透過西隧加快地區發展、紓緩紅隧壓力的政策背道而馳。這並非西隧設計出錯,只是其收費相對高昂。既然其他隧道收費較便宜,那就不走西隧。車少了,隧道經營的成本就更高,也就需要收更高的費用,這是典型的惡性循環。

要解決交通擠塞,最徹底的方法就是全面免收三條過海隧道的收費。這不是空中樓閣之談,而是以大膽思維解決交通問題。有一現成例子,就是上海市的免收橋隧收費政策。上海市解決市中心交通擠塞與加快發展浦東新區的利器,在於2000年5月1日實行的「橋隧免費過江」。政策推出後,浦東可達度大增,市民移居新區,企業也樂於在新區發展業務。初時上海人極其嫌棄浦東,戲言「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今日的浦東,卻已是GDP佔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發達城區;2015年,浦東的GDP已逾6500億人民幣。可見,果斷、明智的交通發展策略,是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推進劑。

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羅翠薇,於半年前出席立法會東隧條例草案審議委員會時警告,若然接管東隧草案被拉倒,東隧會變免費,屆時將有大量車輛轉用東隧,影響港島北、觀塘及將軍澳交通。政府或認為這是「災難」,但部分市民聞訊竊喜,認為拉倒草案也非壞事。可見,政府與市民對「隧道免收費」態度迥異,政府亦未有深入探討其可行性。事實上,政府毋須過慮隧道免收費會嚴重影響各區交通,視之為洪水猛獸。相反,若然政府能善用免收隧道費的政策,也許是解決目前擠塞問題的利器。

若政府認為全免收費不是在短期內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也應該考慮調整收費。收回東隧是個契機,應該藉此良機,落實在2014年2月棄用的「東減紅加」方案,把紅隧的車流分流至東隧。就算紅隧不加,東隧也大有減價空間。

2013年,運房局就三隧分流方案諮詢市民時,東區區議員楊位醒清晰指出「當政府收回東區海底隧道的營運權,收費不需包括隧道建設的成本,道路使用者只需繳付隧道營運及維修保養成本,水平便可與紅隧看齊,減輕物流貨運成本。」也就是說,東隧現行收費包含隧道建築成本,政府接管東隧後,理應參照紅隧收費方法,以予扣除。如今政府收回東隧卻不減價,於理不合。

運房局預計東隧免費將導致東九龍及東區大塞車。(龔慧攝)

其實調節兩條隧道的收費,就能有效平衡交通的流量,更可以減輕香港市民的負擔。換言之,政府可以藉此機會,既調節好交通,又可以讓市民看到政府的誠意。如果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也不考慮,只能說官員漠不關心了。此外,政府也應與西隧公司商討,提早結束專營權,以全面調整三隧收費。若西隧公司拒絕,政府也可以透過補貼西隧公司以減低其收費,協助分流車量。

更令人費解的是,政府往往在掌握大量可靠資訊的情況下,仍欠缺果斷執行力,往往因循於行政程序,費時失事。

政府已掌握三隧翔實數據與推算數字,但是過海隧道分流安排的「研究工作」,最早要2017-2018立法年度方能完成,更沒有實質方案的落實時間表,令人質疑其還要在下個立法年度研究什麼。政府不能發揮施政者應有的魄力與決斷力,果斷利用時機解決社會迫切問題。窮苦大眾日夜受塞車煎熬,富貴階層卻能藉選用西隧而「路路暢通」,這種因施政而產生的「階級差別待遇」,絕不公平。有權者有責,應運用權力解決社會問題時卻束手旁觀,就是瀆職卸責,但政府官僚似乎未明此點。

方案提議在此,可惜的是,政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欠缺誠意。

沿用現時收費,無異於大耍「拖字訣」,把問題拋給下屆政府與立法會。論者或會生疑,難道政府希望待西隧專營權屆滿後,才處理分流方案?須知西隧的專營權至2023年方屆滿,到時不但本屆政府已然交權,就算是下屆政府也已不在任。現屆政府最終在任期內,未能作出任何有意義的政策改變,甚至連最基本的改革時間表、路線圖也拿不出,就是失責。堪憂的是,這種不「殺到埋身」則不正視問題的惡劣風氣,於政府官僚中甚為常見。

泛民議員就財政預算案提交多項修訂。(資料圖片)

除政府外,立法會議員也難辭其咎。東區海底隧道草案審議之際,正值激進泛民就《財政預算案》拉布,議員並未深入、全面地討論接管東隧後的安排,讓政府在沒有實質方案下得以蒙混過關。交通事務委員會理應積極向政府施壓,要求盡快完成「研究工作」,及交代提出解決方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但除了胡志偉軟弱無力的「日落條款」,已不見其他議員跟進。這本是與民生息息相關之事,議會卻冷淡處理,教人質疑議員是否真正關心社會福祉。立法會議員在關繫民生的事情上毫無建樹,只知在議事廳演「抗爭戲」。但香港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處理,如教育、交通、保護弱勢群體等,實在不容他們尸位素餐。

因為政府官僚與立法會議員的失職,香港人已然付出沉重代價。經濟上,擠塞影響香港商業中心區的連繫,使九龍及港島多個商業及消費中心無法暢順貫通,增加企業運作成本。環境上,擠塞造成嚴重空氣污染,排放的溫室氣體亦加劇熱島效應。更重要的是,擠塞嚴重影響普羅市民生活質素:塞車嚴重,等同強迫「打工仔女」加班,直接減少留家時間,有礙其休息與陪伴家人。

社會有甚多問題正待政府與立法會攜手解決,如教育、交通、保護弱勢市民和新興產業發展等。舉個例子, Uber服務顛覆全球傳統運輸行業的發展,但政府對其發展卻未有深入認知,在這方面的政策,遠較大陸落後。

當政府與業界還在爭論以「優質的士」計劃抗衡Uber發展是否可行,大陸已決定於11月1日先於全球合法化網召計程車服務。政府長期以來的施政弊端,在於只能以短視近利的狹隘視野思考問題。

政府接管西隧遙遙無期,東隧成為目前解決紅隧擠塞最有效的工具。這件工具已經放到政府的手裏,它卻不肯用、不懂得用,反而一再拖延;其運輸政策失敗,管治作風官僚,表露無遺。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