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實踐「居住正義」要得其法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區國安法」完成立法後,一些人「獨立建國」的幻想將破滅,政治局勢相信亦會逐步平穩,這對香港人來說肯定是好消息。但要長治久安,單靠法律並不足夠,關鍵是要令生活在這個家園的人去除心中浮躁和不安,願意在此安身立命。要實踐上述宏願,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通過經濟民生改革,特別是在長期欠缺的「居住正義」上發力,讓市民進可以在無後顧之憂下為事業拼搏,退可以有瓦遮頭,不至於為「磚頭」日夜憂慮。可惜的是,最近圍繞這一議題的討論似乎走偏了。

事緣有報道指,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兩會」上提及香港深層次問題後,中央正着手研究在大嶼山以南的桂山島填海,再參照把橫琴島部份區域租借給澳門的先例,把桂山島租借給香港建屋,紓緩住屋困局。值得留意的是,有關構想不是突然冒來出的:早在2018年,新民黨便提議在桂山島附近填海,創造2,000公頃土地;民建聯亦於今年「兩會」提出在大灣區建造「香港城」,選址之一亦是桂山島。如果中央研究租地給香港的新消息屬實,或許就是受到建制政黨的建議影響。

香港住屋問題嚴峻,政黨出謀獻策是應有之義,但建議中的桂山島根本不是發展宜居新市鎮的理想之地。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桂山島為香港工人乘坐「洗頭艇」尋歡作樂的「性地」,但隨着赤鱲角新機場落成和內地「掃黃」,該島嘗試轉型為旅遊休閒之地,但根本發展不起來,旅客人流至今依舊疏落。與此同時,桂山島位處地震帶,今年年初才發生3.5級地震,再加上防波堤時常被沖毀,顯然欠缺符合城市化需要的環境條件。在此情況下,很難想像這個缺點多多的小島,竟然會成為解決香港住屋問題的出路!

消息指中央正研究在大嶼山以南的珠海桂山島填海,租讓予香港興建房屋。(資料圖片)

環境先天不足 恐好心做壞事

桂山島的問題不只這些,更要命的是它有如流放罪犯的邊陲地帶,只有沒常識的政客才會打其主意。桂山島距大嶼山西南約4.8公里,優點是遠離香港核心地區,發展成本較低,壞處卻是配套設施難以盡善盡美。在該處建立公屋,等同把基層市民「發配邊疆」,欠缺起碼的尊重。

居民需要工作、過群體生活、受教育,不是隨便找個地方安置就了事。事實上,由於桂山島「人居環境」先天不足,島上許多居民選擇遷至珠海生活。這個小島既然對內地人都欠缺吸引力,對香港人又何嘗不是一樣。中央在研究建制派提出的方案時,務必三思,以免好心做壞事。

類似桂山島的反面例子其實有很多,例如2018年入伙、位處梅窩的兩個新居屋項目「銀河苑」和「銀蔚苑」就存在交通、醫療設施短缺等問題,導致有原本在當地居住的市民眼見居屋入伙,為了避開醫療、交通負荷而選擇遷走。

澄碧邨背山面海,確實可謂遠離煩囂的世外桃源,但卻缺乏對外道路及基本生活配套,結果淪為被遺忘的孤島。(資料圖片)

另一例子是位處大嶼山二浪灣沿岸的澄碧邨,該處由和黃發展,是一個按渡假村模式興建的私人屋苑,背山面海,確實可謂遠離煩囂的世外桃源,但卻缺乏對外道路及基本生活配套,結果淪為被遺忘的孤島。交通與生活配套是衡量一個社區是否宜居的要素,澄碧邨空有優美環境卻無法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即使財政負擔能力高的富裕階層亦唾棄。建議中的桂山島發展規模與澄碧邨當然不可同日而言,但單就地理環境而言,卻同樣存在難以建立完善交通與生活配套的先天缺陷。

按照提出填海建議的政黨估算,桂山島來往香港核心商業區(CBD)—中環需時30至40分鐘高速船程,聽起來似乎便捷,但試想像,如果那裏真的發展成為一個數十萬人居住的大型社區,單靠海路可以滿足龐大的日常通勤需求嗎?更別提海路運輸易受天氣因素影響,難道每年颱風季節總要讓數十萬人時而被迫與外界隔絕?

前車可鑑,我們自然擔心當局會重蹈覆轍,最終無法令基層受惠。

新民黨在2018年的建議:「城市規劃專家們可以在此進行試驗,創建一個零碳排放、零私家車的未來城市……發展新行業、建造公園以及連通居住區和商業區的水路交通。」圖為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荒島起屋欠妥 建制良心何在

如果把桂山島填出來的土地用作短期度假,問題未必太大,但傳聞中的發展計劃卻是用作發展公屋、安置基層市民,那就不得不以更高的標準來審視。梅窩和澄碧邨的先例表明,有關建議不可能讓移居桂山島的居民安居樂業,因為在香港現有城市格局之下,維港兩岸是CBD,職居分離現象極為明顯,在桂山島建立公屋無異於迫使「邊疆民眾」每日付出高昂金錢和時間成本去市區上班。公屋住戶本來就屬弱勢群體,建制派相關倡議予人「無良心」之感。

細看新民黨在2018年的建議:「城市規劃專家們可以在此進行試驗,創建一個零碳排放、零私家車的未來城市……發展新行業、建造公園以及連通居住區和商業區的水路交通。」我們認同上述建議立意良善,只是選擇發展桂山島本身就走錯了第一步。一來,填海所費不菲、浪費資源;二來,我們根本不必捨易取難,完全可以在毋須填海的情況下善用現有土地,例如可在新界建立新CBD,此舉既可「拉鬆」城市發展佈局,又可為「新界人」紓緩職居分離的問題,一舉兩得。

香港擁有4,400公頃農地,約四分之一由四大地產商持有,當中不少卻在「曬太陽」。(資料圖片)

香港條件優厚 收地奪主導權

中央研究借地建屋的消息傳出後,建制派和部份市民相當雀躍,以為這就是住屋困局的出路。某程度上,這是可悲的—民生工作理應是香港的內部事務,卻要「勞煩」中央出手,只會令「港人治港」淪為擺設,情況就像香港不主動就國家安全立法,最終迫使中央「代勞」,為「一國兩制」帶來消極影響。其實,在住屋問題上,要不是港府碌碌無為,把土地住屋「發球權」交給地產商,民生又怎會愈來愈艱困?

必須指出,香港的條件並不差,完全有能力落實「居住正義」,過程中既不需要把市民「發配邊疆」,又毋須驚動中央。具體來說,與其填海造地,倒不如善用已有的土地。《香港01》一直強調香港從來不缺土地,問題是有地而不善用。香港擁有4,400公頃農地,約四分之一由四大地產商持有,當中不少卻在「曬太陽」;香港還有許多閒置「丁屋」用地和「棕地」,港府絕對可以通過引用《收回土地條例》重奪土地發展的主導權。

明明香港擁有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要白白浪費?還記得民建聯去年9月在報章登頭版廣告,要求政府收地建屋,證明它知道當局有政策手段落實「居住正義」。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一以貫之鞭策政府積極收地,反而提出把基層市民「發配邊疆」的餿主意,連基本的人道關懷也欠奉?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提出「兩不愁、三保障」,意思是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資料圖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提出「兩不愁、三保障」,意思是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得到保障。應當注意的是,上述言論針對的是農村,而不是條件富足的城市。可恨的是,號稱國際大都會的香港竟然淪落到農村的層次。我們不希望中央借出桂山島的慷慨會局限香港從政者的想像。

事實上,香港完全具備克服自身問題的稟賦,只是欠缺掙脫「積極不干預」教條的覺悟。只要各界認清「兩不愁、三保障」對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只要建制政黨不再出「屎橋」,而是催促政府大力收地,當局自可重拾對土地住屋議題的主導權,把市民特別是基層民眾從居住困局中解放出來。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6月29日出版的第22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