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日本換相意義不大 放下「國際線」幻想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日本自民黨上周一(9月14日)投票決定安倍晉三卸任後的總裁人選,結果不出外界所料,由被稱為安倍左右手的原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當選,並在上周三(9月16日)獲日皇任命為新首相。國際社會關注「後安倍時代」日本何去何從,作為與兩邊政經關係均千絲萬縷的全球主要國家之一,日本如何站位,必然對愈演愈烈的中美角力帶來影響。一些香港抗爭者便期望「親中」的安倍下台後,新首相可以推動針對北京的「國際線」發展。然而,這只是不切實際的想像。日本首相座上雖然換了人,但對日本施政及外交難以帶來重大改變,菅義偉充其量只是「安倍2.0」。基於現實,日本將繼續在維持美日關係的「安保主義」與推動中日穩定外交關係之間努力平衡,不會輕易將籌碼單押在一邊上。香港社會也需要正確了解國際政治的現實,才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的位置和角色。

日本是港人最常前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坊間不少人更喜用「返鄉下」來形容遊日,以示跟日本的密切關係。香港確實有很多熟悉日本語言文化的人,談及日本,香港有不少人看似頭頭是道,然而,這不表示港人對日本政治有充分了解,有的政治評論更只是捕風捉影。例如安倍晉三第二次組閣期間,中日關係解凍,若非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更計劃到日本國事訪問,安倍於是被標籤成「親中」首相。也因如此,才有了安倍下台後,繼任人可能會一改「親中」路線的想像。

這種討論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安倍是何許人?他是保守派系清和政策研究會(細田派)的政客,乃屬於以主張《美日安保條約》為日本國際關係重心的親美派系。一些人只看到他任內改善了中日關係,卻看不到他同時在日美貿易上對美國唯命是從,甚至被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爆料指他因為「夠聽話」,而成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最喜歡的外國首腦。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爆料指安倍因為「夠聽話」,而成為美國總統特朗普最喜歡的外國首腦。 (路透社)

安倍個人亦不見得「親中」。他執政初年,中日在釣魚台及東海利益等問題上仍然有諸多爭論,關係不見得有多好;卸任首相才三天,便馬上參拜了中日關係上最敏感的靖國神社。這樣,安倍任內雖然改善了中日關係,但不能天真地以為其個人取向是「親中」的。

日本尋求與中國改善關係,並非出於某個派系、某位首相的想法,而是反映了中國國力發展已到達日本沒有辦法繼續忽視的程度。日本的國際地位本來就處於相當微妙的位置。一方面,日本在「美日安保」下經歷了安定繁榮的美好時光,國內的保守勢力始終堅持「安保主義」路線才是維持日本穩定的最佳選擇;另一方面,日本的地緣局勢令其不得不跟中國、俄羅斯等與美國完全不同的國家打交道。中國並非當年的蘇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而非建立陣營自我封閉。中日在經濟上的關係便相當緊密,雖然兩國之間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又有民調顯示多數日本人對中國沒有好感,卻難以否認經貿聯繫為兩國構築了巨大的共同利益。

常言道「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日本盡力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也是以自身利益出發。中日關係在安倍執政期間有所改善,究其原因,只是因為美國單極霸權退潮的國際格局使然,又豈是安倍個人取向可以解釋?

(路透社/資料圖片)

後安倍時代未開啟 菅義偉難突破框架

安倍晉三於上月底宣布辭任後,很多評論馬上對其繼任人作出預測,並圍繞個別候選人的背景和發言討論日本今後的內外政策取向。然而,這些分析方法縱然為現今西方政壇常用,放在日本政治脈絡下卻往往如「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安倍於2012年重新拜相之前,日本幾乎是「一年一相」,雖然首相變更如此頻繁,卻未見日本的內政外交有太大變化,這足以說明以首相人選去思考日本是不得其法。

安倍力推菅義偉,其中一個原因是後者並沒有明顯的派系背景,較易為自民黨內各派系所接受。當然,對於政治抱負未酬卻因身體原因而不得不離任的安倍而言,這樣缺乏後台的接班人也更易操控成為「傀儡」。早在選舉之前,政界消息已指安倍推舉菅義偉繼任,得到安倍所屬的細田派,以及麻生派、二階派、竹下派等自民黨內主要派系的支持。投票結果證明此說非虛,菅義偉盡得幾派支持。菅義偉當選總裁後公布人事改動,麻生太郎留任為副首相兼財相、二階俊博續任自民黨幹事長充當「管家」,這些黨內巨頭儼然是安倍留下來的「後見人」(日語的顧命大臣),反映派閥格局沒有根本變化。菅義偉本人也強調,其施政的基礎方針將以延續安倍時代為主,顯然是默認了自己只是「另一個安倍」。故此,雖然安倍辭任首相,但真正的「後安倍時代」並沒有開啟。

比較引人注目的是,有明顯右翼背景的安倍胞弟岸信夫新入閣擔任防衛大臣。由於岸信夫是台日「親交」的代表性人物,香港的抗爭派以至於台灣的獨派對其擔任防衛大臣雀躍非常,認為這代表日本將打「台灣牌」,中日關係將急速降溫。中方在岸信夫入閣後發聲明稱希望日本尊重「一中」原則,似乎印證了這種觀察。

無疑,岸信夫的往績的確會令北京有所顧慮,但也毋須過分解讀。從自民黨的往例可見,防衛大臣的位置一向由親美「安保主義」派系主導,近年更主要是在清和政策研究會(細田派)與宏池會(岸田派、谷垣派)之間流轉。岸信夫是安倍所屬的細田派人物,更是安倍胞弟,在「分餅仔」操作中得到防衛大臣一職,與其說代表日本對台政策將有重大變化,毋寧視之為派系分配的習慣。事實上,安倍政府幾任防衛大臣中如稻田朋美、中谷元和小野寺五典等都是對華強硬派,卻不見得使中日關係有太大變化。

岸信夫是台日「親交」的代表性人物。(蔡英文Twitter)

抗爭派須看懂時局 放棄不切實際幻想

世界大國之一的日本也要在中美之間力求左右逢源,對於香港人而言,更應該明白的是對政治現實要有實質的認知。日本在中美角力之間不會加入中方陣營,但也不想與中國為敵,這是難以撼動的格局。菅義偉早就表示,其外交路線會繼承安倍與中國穩定相處的方針。儘管一些右翼日本政客會在《港區國安法》等香港問題上造文章,甚至認為《港區國安法》將打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建議推動日本發展金融中心取而代之,但都是為了撈取自己在日本國內的政治資本。日本政客斷不會為一些香港人的想像認真出謀獻策,更不會為他們犧牲任何利益。

港人雖然經常自恃於香港的國際都市形象,但對國際政經形勢若然一知半解,只是投射主觀期望,哪怕香港有再多的外國人居住生活,都難以達到真正的「國際性」。一些香港抗爭派期望安倍下台後,日本便會協助美國圍堵中國,或成為他們所謂「國際線」的助力,最終只會是空想一場。一些人自以為看通了國際時局,亂搞「國際線」抗爭,以為這樣足以改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但連對日本這麼鄰近又為港人熟悉的國家,都搞不清楚其政治環境,實在令人搖頭嘆息。更可惜的是,這種一廂情願的政治操作,到頭來只是枉做小人,反會使中央對香港民主派更為猜忌,愈發收緊對港政策。港人要發展出一個合乎香港乃至國家利益的「國際線」,首先得放下幻想,先對「國際」的本質有更深入的了解。

敬請留意9月21日出版的第23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