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論|香港何必飲鴆止渴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上周五(26日),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上強調,為了對抗通脹將繼續堅持大舉加息,暗示不會太快放寬政策,歐美股市應聲下挫,美國三大指數都跌超過三個百份點收市。

其實,美國的貨幣政策是抱薪救火的典型案例。疫情初期為了對抗經濟問題,聯儲局選擇了史無前例地「放水」救市;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引致惡性通脹,於是聯儲局又決定不惜經濟放緩也要加息壓下通脹。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製造了另一個問題,甚至連原本的問題也變得更嚴重。抱薪不能救火的道理看起來顯淺易明,但當我們把眼光放回香港,卻不難發現很多人卻犯着同樣的毛病。

近日本港樓市掉頭向下,不少人藉機建議放寬印花稅,一則刺激樓市,二則藉此振興經濟。類似的言論不只充斥大小媒體,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也公開建議豁免內地人置業的「雙倍印花稅」,地產及建造界立法會議員龍漢標更主張三個「辣招」印花稅都要「減辣」。

但刺激樓價回穩以至重拾升軌的代價是什麼,香港人不會不知道。「沙士」結束之後至今的房地產「大牛市」令市民——尤其年輕一代——上樓愈來愈困難,大幅增加了居住成本,並且加劇了社會不穩問題。樓市高企亦只是資金空轉的結果,對香港的實體經濟沒有多少幫助。反而嚴重依賴樓市支撐的經濟結構,至今已經成為尾大不掉的難題。托樓市以穩經濟的想法不只是重蹈覆轍,更如飲鴆止渴。

樓市回軟,市場殷切政府減辣,然而現實又是否行得通呢?(梁鵬威攝)

房屋、貧窮問題不能病篤亂投醫

飲鴆止渴聽起來難以理喻,但現實中卻俯拾皆是。解決香港的樓價高企、生活成本沉重的其中一個方法,當然是增加房屋供應,並由政府向社會釋出積極訊號,降低市場對投資樓市的回報預期。但上星期行會成員湯家驊為了反對收回部份粉嶺高球場建屋,竟反過來指出香港若然高球活動落後,將難以與其他地方競爭人才。或許真的有一小撮高球愛好者會將這個因素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但更多人考慮的肯定是工作機會、創科環境、生活成本等因素。放生球場不建屋能否「止渴」,答案自不待言。

解決房屋問題是全社會的共識,增加土地供應是沒有人會反對的政治正確。但對於怎樣增加土地供應,除了有人反對收回高球場之外,也有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說棕地業權不在政府手中,特首要有取易避難的智慧。若然解決香港的經濟結構問題要取易避難,那便難怪不少人希望政府「減辣」提振樓市,也難怪香港的結構問題多年來一直沒有解決過。若然不正視發展主導權不在政府手中的這個根本問題,即使有更多的住宅單位落成,我們又怎能確保它們是市民負擔得起的,而不是繼續成為斂財和投資工具?

跨代貧窮是體制出現問題,並不是貧窮家庭不夠努力。(資料圖片)

相似地,香港跨代貧窮的成因不是表面顯淺的基層家庭慵懶,而是社會制度存在結構問題,既沒有遺產稅,基本稅率又低。相比起富有家庭累積資產,下一代由出世、成長、投身社會到成家立室的每個人生階段都佔了優勢,清貧學生卻沒有金錢上興趣班、補習班,即使能完成大學卻可能又要背負家庭重擔。沒有幾多人能單靠努力改變人生,形成這種「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胄」的社會現象。

然而政府上周公布消除跨代貧窮政策「共創明Teen計劃」的時候,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卻表示很多成功人士出身貧窮,成功是因為懂得努力,因此要教導學員懂得努力上進。對結構成因的錯判即或未必如抱薪救火般會惡化問題,但也會令社會錯失弄錯改革對象,無法有效解決問題。曾經有一句電影著名對白是「這都是為了你好(This is for your own good)」,諷刺一些家長為了孩子好卻不得其法。香港今日的政治精英不乏為了市民著想的人,但卻因為搞錯了問題焦點,病篤亂投醫,結果很可能愈弄愈糟。

政府應解決自身的思想桎梏

樓價過高、土地供應不足、貧富不均等都是香港的老問題。老問題的存在和延續,本身便說明了不能按着老辦法繼續下去。政治精英若想解決問題,便要改變以往的習慣做法。就正如認為天氣炎熱,很多人便慣性地、先入為主地提出開冷氣解決。但我們都知道過度開冷氣加大溫窒氣體排氣,最終反而令氣候變暖,酷熱更加難當。現在明知道如此卻仍然建議開冷氣解決酷熱問題,與抱薪救火又有何異?所以要解決老問題,首先要解決自身的思想桎梏,跳出原來的思想框架來找出正確的方法。

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扭轉了中國的發展軌跡,靠的也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原則。中共沒有迷信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的邏輯,而是找尋能應對中國問題、解決中國需要的社會主義道路。一雙西方品牌的波鞋標價過百美元,但它在亞洲的製造成本明明十美元不到,原因顯然不是亞洲人不夠努力,而是西方壟斷財富、亞洲承受剝削的結構問題。國內偏遠同胞富不起來,中央政府也不會以為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會科學客觀地檢視他們的資源和條件局限,積極地利用較富有地區的稅收去為落後地區發展基建、進行產業升級,改變部分地區累世貧窮的情況。

行政長官李家超要拋開既有的思想桎梏,提出具體改革方案。(李家超Facebook)

當我們的政治精英希望樓價回升,讓業主的「磚頭」保值的時候,他們有沒有想起另一些市民只能繼續望門興嘆?一撮香港人因為投資樓市而增值財富,銀幣的另一面不就是很多人失去了安居樂業的基本人權嗎?若然我們只說清貧學生要懂得努力上進,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不就是貧窮有如咎由自取?也許並非他們漠不關心,而是他們的思想習慣中根本沒有想過銀幣的背面是怎樣的。

坊間時常打趣道「貧窮限制了想像」。香港的政治精英和社會領袖並不貧窮,但對社會結構問題的習以為常,似乎限制了不少人的思考。政府要解決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就必須打破自身的固有思想,真正認識各種問題的表象和本質。特首李家超正在準備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它不能重複着那些陳腔濫調,而是要提出各個領域的具體改革方案。拋棄經濟空心化、唯市場是大的想法,才能提出刺激本地產業發展的政策;放下個人成功全憑努力的想法,才能加強政府二次分配的角色以幫助市民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