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簡約公屋向誰交差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沒有人能夠否認,簡約公屋的意願良好。政府官員動之以情,黃偉綸說不能對居住慘況無動於衷,何永賢希望社會能夠有同理心,看到劏房戶的需要。只要想到貧苦基層瑟縮在斗室之內,孩子連溫習的地方也沒有,誰能夠不揪心,不動情?

房屋問題困擾了香港人二十年。樓價一天比一天昂貴,香港人同時住得愈來愈細。起初人們說是蝸居,後來舊樓的劏房林立,住戶數近年已經衝破十萬。梁振英形容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林鄭月娥搞了一場土地大辯論,但兩位特首都是無功而還。五年卸任既是因為佔領運動和修例風波之過,跟解決不了房屋問題肯定也撇不清關係。

夏寶龍給出了「告別劏房」的要求。李家超政府上任的第一天,習近平表示香港人要「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香港官員的基本職責,要中央政府三申五令,耳提面命,不會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初衷。解決房屋問題跟廿三條立法一樣,都是香港政府拖欠多年的功課。二百多億公帑,興建三萬個單位,就是李家超交出的功課。

房屋增加和輪候加快之外

李家超似乎很懂得對題作答。他說有了簡約公屋,未來五年的公營房屋建屋量將會大幅增加五成,輪候公屋時間即時「封頂」在六年,並且在四年內降至四年半。只要成事,這將會扭轉自曾蔭權年代以來三屆政府、長達十幾年的輪候公屋時間攀升趨勢。

不過,新的輪候時間將簡約公屋也計算在內,而政策又規定租戶最多只能住五年,這樣即使輪候公屋時間減短,但能夠「上樓」的市民也始終無法安定下來。功課雖然是交了,但更像是匆忙填個答案,務求先應付過去。有一種聰明的學生懂得交齊功課,一本正經地作答,但其實只是照着評分準則來裝模作樣,未曾消化課堂的教學內容。

公營房屋是增加了,綜合輪候時間是縮減了,但基層市民會否搬進去?不少人為了就近上班而住在深水埗和油尖旺區,上水、元朗和屯門的簡約公屋不會是好選擇。即使父母不怕跨區工作,也很可能要子女因此轉校兩次,對他們的成長和學習影響不小。這還未算上借用啟德地皮的決定引起了不少居民的反對。哪些地方應該作商業發展,哪些地方作房屋供應,社區配套怎樣規劃,需要的是周全說法,不是趕交功課的心態足以應付過去。

公共行政跟課堂教學面對着同一個困難。我們能夠為政策制定不同的績效指標,要求達到指定的量化效果,但卻無法保證政策的原意能夠得到實現。如果簡約公屋只是為了作為公屋的新一個種類,在統計數字上增加公營房屋的供應量,減少綜合輪候時間,相信這個績效指標是可以達到的,李家超不難自詡兌現了承諾。但如果我們安居不只是離開劏房,還包括在一個寬敞的地方安心長住下去,樂業不只是有一份工作,還包括了不用每天花錢費時遠程來回,那麼李家超政府四年後即使能夠達到績效指標,也顯然是不足夠的。

績效指標底下的根本問題

今屆政府重視績效指標,這是值得肯定的。大多數的企業也設定了績效指標,以評估員工的工作表現和貢獻。只不過績效指標有它的局限,員工也可能會交功課了事。事實上,這種現象是普遍的,不只在政府官員。當績效指標是支持「止暴制亂」,我們就看到建制派一個接一個地表態。當績效指標是響應二十大精神,立法會議員、港區人大和政協便積極地反覆引述。怎樣才能化解社會矛盾、修補撕裂,如何的發展才是經濟公平、社會正義,這些更根本、更核心的問題都被埋沒在績效指標的底下無人關心,乏人問津。

功課必然來自外在,是來自給功課者的要求。學生應付老師,官員面對特首,特首自己也要交出功課,回應中央政府的期望。建制派面向社會,但有時候功課也可能來自西環,要在大政治上表達立場,對政府的施政給予支持。學生通常都是被告訴要做什麼,交功課的心態自然是被動的。但有求知欲的學生是主動的,他們在老師給予的功課之外更會自主學習,翻書本,找資料,下課後纏着師長,為的是弄個清楚明白。政府官員要交出功課,政策要達到績效指標,但社會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市民的生活有沒有切實改善,更應該是他們着緊、奮力也要做到的事。「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就是這個意思。

建制派對政府向來都是小罵大幫忙,小罵是對社會、對選民交功課,好像盡了監察政府的本份。雖然簡約公屋受到質疑,但他們還是會通過撥款,讓工程上馬。三萬個單位若然最後幫不了貧苦基層,劏房戶還是數以十萬計,責任好像都已經不在他們。但政府官員也可以說,他們已經花了二百多億趕建簡約公屋,房屋問題仍然未能解決,非不為而不能也。交功課是完成了責任還是開脫了責任,答案不難看得出來。

治港者要對長遠發展負責

為官和從政者的責任是沉重的。他們要虛心聆聽民眾的聲音,但不能只看一時的風向而駛舵。在疫情仍然嚴重的時候,官員要抵得住放寬的訴求。派錢可以換來短暫的掌聲,但不一定對社會有長遠利益。拜登煞有介事,用導彈擊落中國飛艇,是對美國輿論和共和黨交差,對美國人卻不會帶來絲毫的益處。搞不好跟中國的關係,更加只會令美國發展添上挑戰,對國際社會也是添上麻煩。但他就是抵不住一時的輿論壓力。

在選舉政治的邏輯當中,政客就是要對選民交差,不然就得告老歸田。香港過去的民主派嚷着一堆政治口號,以反對政府來向他們的選民交代。今天我們的議會政治雖然大為不同,但還是有人抱着交功課的心態。顯然問題不只在民主選舉中獨有。修改了特首和立法會的選舉制度,不等如完善了香港的政治生態和倫理。政府的官僚文化若不改變過來,良政善治只會無從說起。

簡約公屋只是一個案例。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發展的未來,李家超政府承諾了收回和平整若干公頃土地,今年內成立專責部門,這些績效指標縱然具體,但會否又只是交了一份功課,到頭來無助經濟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參與建設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成立多少小組、籌備多少活動,是否能夠促成經濟融合、產業分工、社會轉型?交功課不難,但所謂「心無百姓莫為官」,治港者的責任豈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