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物轉化・生前】病重媽媽預留母愛 衣服做攬枕 寫家書伴成長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死亡雖沉重,但生命卻因死亡才變得有意義,假如死亡有預告,又是否能更易接受?資深護師多年來在醫院看盡生死,入行原因竟與一名在死前拍下錄像的牧師有關;一名年輕父親突然患癌,擔心太太及兩名年幼兒子難以接受,死前半年已接受哀傷輔導,亦有母親在死前親手製作書本,留下未能及時說出的話,讓兒子每年生日時能閱讀到亡母的愛,讓小朋友早日明瞭生命課題。

資深護師Wendy年輕時受一名早逝的牧師啟發,立志陪伴臨終病人走最後一段路。 (賴俊傑攝)

牧師一句話 讓她看透生死

醫院內每日見證著無數的小生命來臨,也盡是離別故事的地方,葛量洪醫院資深護師趙可欣(Wendy)十多年來看透生死,談到入行經過,基督徒的她憶起一名對她影響深遠的牧師,「當時啱啱中七畢業,打算跟呢位牧師一樣加入神學院,但牧師話我太年輕,好難牧養一啲年紀大嘅人,就建議我去做護士,因為可以睇到好多生死,更快成熟」。

葛量洪醫院的紓緩醫學部多年來處理不少臨終個案,Wendy提醒死前的哀傷輔導同樣重要,成年人應教導小孩認真看待死亡。(賴俊傑攝)

有計劃面對死亡 整個家庭將很不一樣

Wendy遂攻讀三年的護士課程,至畢業時,這位年僅33歲的牧師竟患癌離世,遺下太太及一對只有一歲及四歲的孩子,「當佢知道自己有cancer開始,就不斷錄下影帶,佢知道癌症病人去到末期時會有好多掙扎,例如害怕、信仰動搖等」,故他拍下多段影帶,向世人展示由患癌至離世的心理變化。牧師以生命影響生命,令Wendy明白原來當一個人有計劃地面對死亡,整個家庭將很不一樣。

牧師「死亡預告」 感動護士陪病人走最後一程

孩童天真,不懂死亡為何物,英年早逝的父親,卻已為稚子留下一份生命禮物。「4歲仔睇完錄像後,會明白自己點解冇咗爸爸,知道爸爸嘅信念,牧師錄低呢餅帶,係想令仔仔知道佢係有根」,Wendy表示,牧師的舉動令她大開眼界,立心要陪伴病人走最後一段路。

法拉醫治中心策略發展總監鄭玉儀強調,欺騙小孩亡者「去咗旅行」實屬不智之舉。 (賴俊傑攝)
年輕父母因患病早逝,只能透過遺物向尚未懂事的子女傳達愛的訊息。(賴俊傑攝)

騙小孩亡者「去旅行」有反效果

法拉醫治中心策略發展總監鄭玉儀(Joan)強調,哀傷輔導並非只在死後進行,「曾經有位30幾歲嘅爸爸患Cancer,我哋幫佢兩位小朋友同太太喺佢離世前半年開始準備」。Joan指,部分家庭面對有親友死亡時,僅向小孩表示死者「病咗」或者「去咗好遠嘅地方旅行」,實屬不智之舉,「要畀小朋友好認真地知道死亡係咩一回事,唔係食藥打針就會好,如果唔係佢第時會驚咗病,以為一病就會死、以後會驚去旅行,以為啲人去旅行即係以後都唔番嚟」。

媽媽面對共同生活的伴侶即將離世,卻又需獨力照顧年僅三歲及六歲的孩子,把失落之感藏於心底,「我哋鼓勵佢入輔導房時將情緒宣洩出嚟,要喊就喊,亦畀佢將啲憤怒講出嚟,因為伴侶早逝,遺屬容易諗點解上天要拎走佢」,Joan指,需不斷提醒媽媽應正視自己的哀傷,與孩子一起處理情緒,「可以話畀小朋友知,自己都好掛住爸爸」。

重病媽媽用衫做攬枕 書寫給孩子的信

一名患上重病的媽媽,只剩下半年性命,留下一名只有約4歲的小孩,「呢個年紀嘅小朋友,最需要陪伴同擁抱,嗰位媽媽知道,小朋友每日都要攬住佢、聞吓佢,於是我哋幫佢造了一個攬枕,套上媽媽嘅衫,喺媽媽離開嘅初段,小朋友就可以攬住」。母親即將與愛子離別,有著切膚之痛,該名母親也親手製成一本書,書中留下她對兒子未能親口說的話,「小朋友每年生日,就可以睇吓媽媽留低嘅訊息」。

葛量洪醫院紓緩醫學部多年來處理不少臨終個案,部分病人性格樂天,即使身體不適仍不忘為身邊人帶來歡笑。 (賴俊傑攝)

資深護師主動提財產分配 讓亡者沒遺憾

葛量洪醫院的紓緩醫學部亦有提供哀傷輔導服務,資深護師Wendy提醒,預期中的哀傷應及早正視。她舉例指,部分年輕人患上重病,整個家庭均需要準備哀傷期,「除咗要向小朋友講解死亡係咩,有啲事主嘅父母要白頭人送黑頭人,會好難接受,甚至想跟埋個仔一齊走,都需要專業人士同佢哋傾吓」。

Wendy又指,除心理輔導外,輔導員亦會向家庭成員提出一些現實問題,「例如講財產分配,病人通常集中喺治療上,一講錢就會諗,係咪我就嚟死,你哋就謀住我副身家?」Wendy指,及早安排財產分配,對家人來說是一種保障,由第三方提出這些問題,家庭成員及病人也會較易接受。

葛量洪醫院的紓緩醫學部設有戶外花園,讓病人及其家屬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仍有一小片喘息的空間。(賴俊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