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打擊網購騙案拘95人最細15歲 涉款逾$312萬

撰文:林朗天 鄭嘉惠 黃偉民
出版:更新:

警方由上年1月至昨日(12日)其間,共進行的6次「鐵將」行動,合共拘捕412名疑犯,偵破3,136宗網上購物騙案,涉及款項共1,566萬元。上月26日至昨日(12日),警方進行的第6次行動中,合共拘捕95人,而所破獲的1,084宗網上購物騙款共約312萬元。其中,商業罪案調查科更瓦解一個主要賣演唱會門票、玩具及名牌電器的犯罪集團,該集團於4個月內總共騙取27人近10萬元。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許綺惠表示,上月26日至昨日(12日),警方進行第6次「鐵將」行動,合共拘捕95人,包括63男32女(15至74歲),被捕人罪名包括「洗黑錢」、「處理贓物」及「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該次行動破獲的1,084宗網上購物騙案,涉款共約312萬元,行動中檢獲一批手提電話、手提電腦、銀行提款卡及支票簿等。所有被捕人已獲准保釋候查。當中,數名未成年的被捕人主要為傀儡戶口持有人。

上年1月至8月警方共接獲14,160宗科技罪案,較去年同期10,185宗上升四成。(警方網上記者會截圖)

許綺惠指出,綜合第6次「鐵將」行動,所偵破的網上購物騙案,騙徒主要手法為於Facebook等網上社交平台刊登廣告,假裝出賣貨物,待受害人「上鈎」後,將款項存入指定之戶口,騙徒便會以各種藉口拖延交貨時間,最終逃去無蹤。而本次行動中,就以飲品及食品為最常見的涉案貨品,僅次其後的則為家電及門票;亦有騙徒會假扮買家,指有興趣購買名貴手錶及手袋,再出示假支票及假付款證明,但賣方發貨後卻收不到款項,方知受騙於是報警。

此外,騙徒亦看準季節時機,假裝推銷各種「時令貨品」,如秋風臨近,便刊登月餅、大閘蟹及露營服務等廣告;亦會配合演唱會、主題樂園或酒店套票活動及新型號手提電話的開售時間,推出相關貨品的行騙大計。

網騙集團涉收10萬元的犯罪得益 商罪科拘3涉案本地男子

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督察蔡翹暉交代案情指,被搗破的其中一個網騙集團,於本年4月至8月間,設立超過30個社交平台專頁及二手買賣平台戶口,以低於市價作招徠,推銷不同類型產品,如演唱會門票、玩具及名牌電器等,惟當受害人「過數」後,騙徒便隨之失聯,更有受害人於涉事平台嘗試聲討,相關留言亦會被刪除。經警方調查後,受害人高達47名,集團利用6個傀儡戶口收高達10萬元的犯罪得益。

警方於上周三(5日)採取行動,以「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在全港多個住宅單位拘捕3名分別報稱地盤工人、運輸工人及無業的本地男子(24至48歲),他們涉嫌管理相關專頁或平台,以及為相關平台戶口 IP地址登記人。行動中,警方檢取大批證物,包括手提電話及路由器,而行動仍然進行中,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當受害人「過數」後,騙徒便隨之失聯。(警方網上記者會截圖)

「防騙視伏器」推出兩周 1成半結果與詐騙舉報有關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葉卓譽續介紹警方剛推出的「防騙視伏器」,以供公眾一站式搜尋詐騙陷阱。市民只需輸入平台帳戶名稱、網址、電話號碼或「轉數快」帳戶等,即可查閱對方的詐騙風險級別,而在「防騙視伏器」推出兩周以來,已錄得多次的搜尋記錄,當中1成半結果均疑與詐騙舉報及網絡安全有關。

葉卓譽又舉例指,疫情期間,不少騙徒冒充衛生署職員致電行騙,該電話號碼在資料庫會中,被識別為黃色的「疑似有伏」警報,提醒市民留神。被問到政府早前推出的「0+3」政策,衛生署職員會致電催促入境者接受檢測,如系統同樣出現黃色警報,葉卓譽就指要交予市民提高警覺,主要避免附有「+852」字頭屬境外的釣魚電話來電。

今年首8月警方接獲14,160宗科技罪案 損失超過20億元

許綺惠表示,今年1月至8月警方共接獲14,160宗科技罪案,較去年同期10,185宗上升四成,損失金額由去年同期的19.3億元上升至20.4億元。疫情下市民的消費模式轉移網上,由今年1月至8月警方一共接獲5,148宗網購騙案,較去年同期的3,655宗上升至1,493宗,損失金額達3,790萬元。

警方調查發現,騙徒使用的社交媒體帳戶,多為啟用時間不長,但短時間內就已累積大量追蹤者,而大部分追蹤者多為海外戶口,以及以外語在相關廣告留言,騙徒以此製造多人光顧的假像。警方提醒市民在網購時,要「停一停,諗一諗」,考慮對方是否可靠的商戶。市民應盡可能去信譽良好的商戶或到官方網站購物,交易時亦可選擇貨到付款或當面交收,交易後亦應保留對方紀錄。

警方呼籲,任何人進行或參與網上購物騙案,有機會干犯「串謀詐騙」或「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如將自己的銀行戶口借或賣給其他人,亦有機會干犯「洗黑錢」罪。市民如有任何疑問,可致電24小時「防騙易18222」熱線與反詐騙協調中心人員聯絡。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許綺惠、總督察葉卓譽及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督察蔡翹暉向傳媒簡報案情。(鄭嘉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