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崛起 中共黨史語境中「青年」責任的更迭(下)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2020年「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共中央的《光明日報》、共青團中央的《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北京《新京報》、上海《澎湃新聞》、《觀察者網》,與中國大陸視頻網站嗶哩嗶哩彈幕網(Bilibili)於5月3日共同發佈宣傳片《後浪》,不料引發評價兩極化的熱烈討論。為何致敬年輕一代的視頻會受到廣泛討論?在中共語境中的「青年」何以受到如此高度的關注呢?中共對各個時期青年的期望,其肩上所要承擔的任務又有什麼變化?
此前《香港01》已刊出《後浪崛起 中共黨史語境中「青年」責任的更迭(上)》,今刊出下篇。

由河南黃河科技學院團委、學生會製作,紀念2020年「五四青年節」的海報。(新浪微博@黃河科技學院團委)

1949年中共建政,在華帝國主義基本已隨着「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與社會主義政權的成立而消失,過去五四時期「反帝」的目標已基本達成;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及其政治體系也已撤往台灣,在全中國範圍推行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後,大量生產數據已歸國家或集體所有,傳統地方上的「土豪劣紳」、「地主」、「富農」等「封建勢力」也被大力掃蕩。既然「反帝反封建」的階段性任務都已達成,接下來就是要對原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華大地進行改造與建設。

中共建政 培養青年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無庸置疑,青年作為每個國家主要的勞動力來源,對建設社會主義責無旁貸,但毛澤東在此前已發現青年學生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毛病。毛在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曾經提到:

我是個學生出身的人,在學校養成了一種學習習慣,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學生面前做一點勞動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覺得不像樣子。那時,覺得世界上乾淨的人只有知識份子,工人農民總是比較髒的。知識份子的衣服,別人的我可以穿,以為是乾淨的;工人農民的衣服,我就不願意穿,以為是髒的。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毛在此處點出青年學生作為自視甚高的知識份子,既不從事實際勞動生產,亦不願接納、接觸在田間耕作或工廠車間的中國革命主要力量:農民與工人,不利於新政權成立後動員群眾進行大規模生產,所以必須通過一定程度的教育或思想改造運動。據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余敏玲的研究,中共建政後通過教育(中小學教科書)、歌曲、電影、表彰勞動模範等方式,灌輸中共的國際觀、敵我觀、愛情觀、集體主義,來消除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等獨善其身的傾向,藉此形塑出「社會主義新人」以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意識形態。

到了文革初期,協助國務院總理周恩來(1898─1976年)主管經濟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1900─1975年),在《對團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和首都青年師生的講話》中提到,要培養造就青年成為紅色革命接班人。1967年5月4日,為文革爆發後第一個「五四青年節」,《人民日報》編輯部發表《知識青年必須同工農相結合》,呼籲知識青年必須同工農群眾相結合,且「只有在長期的群眾鬥爭中鍛鍊改造自己,才能把自己培養成為堅強可靠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包括毛澤東在1968年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也提到:「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可見此時中共已將青年的時代任務從具有開拓、鬥爭性質的「反帝反封建」,轉變為較守成性質的確保「紅色江山不變色」。

共青團中央為紀念2020年五四青年節,以「青年文明號」的船隻形象製作宣傳海報。(新浪微博@共青團中央)

改革開放 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經過1976年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1978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宣示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重發展生產力,有鑑於過去政治掛帥,改為弱化階級鬥爭色彩。從1986年至1988年,《人民日報》於連續三年的「五四青年節」時,向青年發出了「為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新的貢獻」的號召,希望廣大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新人」。1995年,學者李澤厚、劉再復所著《吿別革命》對話錄,揭示「吿別革命」為改革開放後一段時期裏,中國大陸削弱意識形態的作法。既然此時中國大陸的發展戰略轉至發展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等「四個現代化」上,青年的時代任務自然落在服膺「四化」與經濟建設上。

然而,雖然中國青年在改革開放以來被賦予發展生產力的重責大任,但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青年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卻遭習近平痛批「說科技說不上,說文藝說不通,說工作說不來,說生活說不對路,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句官話、老話、套話,同廣大青年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愛好,那當然就會話不投機半句多」。中共中紀委也批評共青團存在「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問題,並以《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大力整頓,力求青年在思想和行為上保持政治性、先進性與群眾性,符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這個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群眾遊行中,情境式行進「青春萬歲」環節,旁白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始終是先鋒力量」。這也可以視作自中共十八大習近平接班以來,對中國青年的未來期許。

內地紀念五四青年節的海報。(微博)

新冠疫情讓青年創造「後新冠時代」

蔣介石曾稱「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當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許多年輕人甘當「逆行者」,在疫情初期一般民眾趕忙逃離疫區時,卻自動請纓上到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病毒的考驗下,防疫成績也獲得社會上廣泛的肯定與嘉許。從動機和結果來說,中國青年也的確為中國大陸社會創造了一個可以逐步恢復正常生活、安居樂業的「後新冠時代」。

從「反帝反封建」、「共產主義接班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如今的防控疫情,百年來中國青年的時代任務雖不脱國內外政治與官方期望的影子,但其與時俱進且符合時代需要的特性,事實上也體現了青年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ed)與價值。相較於「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眼裏只有小資情調、消費主義的文藝青年,或許新時代才正開始考驗着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