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傳奇|日資獨佔 台灣菠蘿罐頭產業如何躍居世界前三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清朝統治台灣後,透過官員主導撰修的地方志或寫下的詩文,可知曾被譽為「果中之王」的菠蘿(台灣稱為鳳梨)已出現在台灣島全境,但主要產地集中在台灣南部的鳳山縣一帶(今高雄市與屏東縣北部),並透過貿易網絡銷往福建廈門,利潤頗為豐厚。然而,菠蘿的大規模的種植與加工,還要等到日本殖民時期。

1935年6月,由日資東洋制罐株式會社兼併除大甲鳳梨罐詰商會以外的工場,成立「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圖為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的鳳梨罐頭標籤紙。(興台彩色印刷@Facebook)

台灣第一間鳳梨罐頭工廠

台灣師大地理系博士生陳琦珊、副教授譚鴻仁根據《台灣銀行季刊》的記載指出,台灣菠蘿真正以規模經濟方式生產始於1902年。日本陸軍第二師團第二旅團於1895年乙未戰爭攻台,在軍中販賣日用品和飲食的大阪商人岡村庄太郎,隨軍駐在台南,發現當地盛產美味的菠蘿,實則充滿巨大的商機,但水果難以久放,受限於當時冷鏈技術尚不發達,若要運回日本本土銷售,唯有依靠製成罐頭一途。於是岡村從1900年3月開始試作,1901年2月在台南縣農產物品評會獲得三等獎,隨即在台南武館街(今台南市民權路、永福路一帶)製作罐頭;為了方便取得新鮮的原料,同年8月,岡村計劃鄰近菠蘿主要產地—鳳山(今高雄市鳳山區)、大樹(今高雄市大樹區)的鳳山街(當時鳳山廳治所在地,今高雄市鳳山區)創設菠蘿罐頭工廠。

台灣文史研究者王御風表示,岡村的大動作成功引起台灣總督府注意,不僅將菠蘿列為重點發展產業,還資助岡村前往新加坡觀摩學習生產菠蘿罐頭的先進技術。岡村返台後,於1902年5月在鳳山街新庄子九二(今高雄市鳳山區中山西路2號)創設了台灣第一間菠蘿罐頭工廠—「岡村鳳梨罐詰工場」(台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前身),其本館、倉庫、制罐廠、工場、果實庫、洗場等廠房260坪(860平方米),加上四棟宿舍61坪(201平方米),佔地超過1,060平方米(321坪),堪稱當時最具規模的工場。同年7月18日,時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1852—1906年)親赴工廠視察並當場開罐試吃。

1914年,一戰爆發、歐美列強捲入戰場,王御風、黃於津研究指出,此時日本經濟獲得快速成長的契機,也帶動日本勞工的工資發展,米價、蔬菜、水果等價格顯著上揚,台灣菠蘿罐頭的銷售與日俱增。其次,有鑑於製造菠蘿罐頭需要用到大量的罐頭,東洋制罐株式會社便於1922年在高雄三塊厝設立「台灣制罐株式會社」,讓台灣菠蘿工廠不需自行制罐或從日本進口,營運成本也大幅降低,獲利增加。在市場需求大增、生產成本降低的雙重刺激下,台灣的菠蘿罐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崛起,包括日本企業接連在台連續開設7家工廠,使台灣菠蘿罐頭工廠暴增至81家,創造台灣菠蘿罐頭產業第一波榮景。

統制經濟:違反營業自由 日資得利

1935年6月,由日資東洋制罐株式會社兼併除大甲鳳梨罐詰商會以外的工場,成立「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為今台灣「台鳳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圖為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的鳳梨罐頭標籤紙。(興台彩色印刷@Facebook)

1930年代,正值一戰結束後至二戰爆發前的「戰間期」,「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席捲全世界,東亞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日本也難以置身事外,從1929年至1931年間經濟衰退了8%。台灣史學者高淑媛指出,為了克服到來的經濟危機與恐慌,日本政府制定《重要產業統制法》、《工業組合法》,以國家力量干涉資本主義自由經濟並加以規範,實施「統制經濟」,作為殖民地的台灣自然也在政策影響之下,開始統制製冰、米、樟腦、砂糖、煤炭等重要民生用品,蓬勃發展的菠蘿罐頭業自然也不例外。1931年,菠蘿罐頭產量達到歷史新高、供過於求,售價隨之大幅下滑,同業間的展開惡性競爭、粗製濫造,讓該產業雪上加霜。最後由東洋制罐系統主張的「販買統制」(統一由會社販賣)獲得支援,順利兼併除了大甲鳳梨罐詰商會之外的全台各工場,於1935年6月成立「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

1939年,台灣總督府下令全台鳳梨企業「聯營」,台資的大甲鳳梨罐詰商會被迫併入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圖為大甲鳳梨罐詰商會的鳳梨罐頭標籤紙。(葫蘆墩導覽讀書會@Facebook)

高淑媛強調,在實施共同販賣到大合同的過程中,曾經由台人資本佔優勢的台灣菠蘿罐頭的製造業,改由日資東洋制罐所獨佔,東洋制罐也加緊收購台人的中小型工廠,雖使台灣菠蘿的質量和產量逐漸攀升至世界第三,僅次於夏威夷和英屬馬來亞,但其背後卻是台灣總督府以府令44號《台灣鳳梨罐罐營業取締規則》,限制業者提出新申請,保障「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一家獨佔經營權,以公權力蹂躪民法中的營業自由原則。

二戰烽火 菠蘿產業凋零

隨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製造罐頭的鐵皮轉供軍用,又因為糧食缺乏,總督府下令將栽種菠蘿的土地轉種稻麥等糧食作物,菠蘿種植棉面積鋭減。1933年,台南州新化郡山上庄(今台南市山上區)原於栽種的菠蘿多達47,400棵,短短4年後棵數鋭減85%、只餘7,000棵。

另根據台灣政治大學建置的「台灣企業史資料庫」顯示,日據時期台灣菠蘿生產量於1938年再次達到顛峰,全台30家工廠共生產了167.42萬箱菠蘿,1939年、1940年的菠蘿出口量也超過百萬之數(108.55萬箱、121.75萬箱)。但當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菠蘿工廠減少為12家、至台灣光復前夕只餘4家,1944年產量萎縮為81,136箱,僅僅只是全盛時期的4.8%。

屋漏偏逢連夜雨,1920年代從夏威夷引進並廣為種植的「開英種」(土鳳梨)開始染上「菠蘿萎凋病」,短短數年間台灣南部的菠蘿大量死亡,產地因此北移至台中和台南關廟一帶,高雄、屏東地區的菠蘿產業直到戰後才逐步恢復元氣。(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陸禁台灣菠蘿|蔡英文稱成功遠銷澳洲 業者指實際上仍無任何出口(點圖預覽內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