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侗族女孩為完成父親遺願 辭高薪工作返鄉傳承民族文化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侗族大歌,流行於貴州黔東南、廣西三江等侗族聚居區,先後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貴州90後侗族女孩為了完成父親遺願,放棄在廣州年薪約50萬元的工作,返鄉傳承逐漸「消逝」的民族文化——侗族大歌,並透過網絡直播宣傳家鄉特產、帶動經濟。

+1

1990年出生於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的張國丹,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侗族女孩,她曾說,「我會講的第一句話是侗話,會唱的第一首歌是侗歌。」19歲時,張國丹到外省大學讀旅遊管理與服務專業,並於畢業後在廣州從事外貿工作。

2015年,張國丹的父親離世,回家奔喪時,她發現父親留下的大量侗族大歌影像及手寫的侗戲台本。張國丹說,侗族大歌沒有文字,只能靠歌聲一代代傳下來,父親的遺物則體現了父親對侗歌的感情,「他常去各個村寨收集曲子,並用漢字把旋律寫在侗戲台本裡。」,父親在世時亦常對她說,「等我們不在了,這麽多侗歌傳給誰呢?」

張國丹帶動朋友嘗試拍攝短視頻,將侗族大歌、侗族文化等展現給外界。(人民日報)

父親對民族文化的熱愛打動了張國丹,讓她決定放棄在廣州的工作,返鄉完成父親的遺願。張國丹說自己的決定剛開始受到母親的反對,但她卻心想「父親會理解的」。返鄉後的張國丹便投身侗歌收集工作中,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很多年輕人對侗族大歌並不熟悉,即使有政府的支持,侗族大歌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斷層的困難。她則每天穿梭在各個村寨,去侗族老歌師家中拍攝錄制侗族大歌,並翻譯、記錄下來。

張國丹對侗歌的收集,由起初的一千多首到如今的兩千八百多首。2017年,她還帶動朋友嘗試拍攝短視頻,將侗族大歌、侗族文化等展現給外界,她們身著民族服裝唱歌、做飯的視頻,吸引了不少人關注。此後,張國丹還通過網絡直播將當地的農產品、刺繡品等進行線上銷售,帶動家鄉經濟發展,她說,希望通過展現家鄉的民族文化和風貌,吸引更多遊客,讓家鄉越來越好。

2019年,張國丹上傳的「石臼舂辣椒」的短片,讓她接觸到電商,此後她通過網絡直播將當地的農產品、刺繡品等進行線上銷售。(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