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年初四撞正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 迎春咬春春社打春咩意思?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大年初四(4日)除了「迎財神」外,今天同時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
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當天有不少傳統習俗活動。

立春舉行紀念活動在中國有悠久歷史。據文獻記載,早在周朝就有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過程是在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立春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

立春為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首,揭開春天的序幕。(視覺中國)

在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燕京歲時記》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裡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習俗一: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黃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立春的重要活動。

習俗二: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中國民間在立春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春餅是用來捲菜吃,菜包括熟菜和炒菜。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

咬春會吃的春捲。(視覺中國)

習俗三: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禮.明堂位》中記載,「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代以前只有春社,漢代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並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有「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亦稱「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故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習俗四:打春

打春即打春牛,亦稱「鞭春牛」、「鞭土牛」。打春牛起源較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打春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打春即打春牛,是慶祝立春其中一個習俗。(新華社)

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谷物,祈願一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