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二號古船於上海啟動打撈 屬體量最大古代木質沉船之一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長江口二號古船考古與文物保護項目周三(2日)在上海打撈局外高橋碼頭正式啟動,其為中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體打撈與保護工程,將掀開清代同治時期木質帆船長江口二號的神秘面紗。

據澎湃新聞報道,長江口二號古船為繼35年前發現的廣東宋代「南海一號」沉船後,中國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發現。其八年前由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重點水下考古調查期間發現,是目前國內乃至全球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預計船載文物數量巨大的古代木質沉船之一,具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自2016年起,上海市文物局牽頭組織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寧波基地和武漢基地、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上海大學、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等專業機構,每年對該沉船遺址進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學科研究。

經確認,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所在水域水深8至10米,船體埋藏於5.5米深淤泥中,橫向左傾約27°。古船殘長約38.5米、殘寬約7.8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沉船上部的尖艏、攬樁、主桅杆、左右舷、上甲板等結構完整。從勘測情況看,古船船型疑為明清時期在上海水上運輸廣為使用的平底沙船。

同時,艙內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船體及周圍還出土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大型硬木船材、鐵錨、棕纜繩、滑輪、金屬鑽頭、鑽桿以及黑色礦物等大量文物。去年7至9月,考古人員還清理出元代瓷器和高60厘米完整的豆青釉青花大瓶等大型整器。

+4

近年水下考古調查顯示,長江口二號船受水流沖刷嚴重,尤其在長江口水勢流向改變下,加速露出河床表面。故此,當局決定對其實施整體打撈與保護,並採用世界首創的「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該技術結合了核電弧形梁加工、隧道盾構掘進、沉管隧道對接工藝,並運用液壓同步提陞技術、綜合監控系統等,屆時將以頂進發射機架驅動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長江口二號古船底部形成一個長51米、寬19米、高9米的弧形沉箱,把古船及附著的厚厚泥沙與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來。

古船預計可望在今年底前完成打撈與遷移任務,而上海市將選址楊浦濱江上海船廠舊址籌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