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嶺南|珠海前山中學暗藏古城牆 林則徐曾視察這一軍事遺址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若不翻閱史書古籍,或經人指引,你對一處校園的土圍牆或許並不會特別留意。在珠海前山中學南側,就有一段100多米長的古城牆。四百年前,它是抵禦外敵侵襲的一道屏障。現如今,寨城內外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這處軍事遺址已融入珠海人的生活,它作為前山中學的一道圍牆,伴着綠色的青苔和藤蔓,成就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生活畫卷。

珠海前山中學南側一段100多米長的古城牆,四百年前是抵禦外敵侵襲的一道屏障。(羊城晚報)

2020年11月,由珠海香洲區前山街道選送的節目《前山寨·女人》在珠海市民藝術節中上演,榮獲大賽一等獎。這支當代舞分為四段,從寨子里女人經歷戰爭時的無助、憂愁,到回憶起和平時期的萬家燈火,再回到現實的複雜心理變化。節目終章,演員們通過舞蹈模擬出前山寨恢宏的城牆。舞台上這堵斑駁的城牆,好似一條通往光明的路,寓意着中華兒女在艱難困苦面前要永遠懷抱希望。

2020年11月,由珠海香洲區前山街道選送的節目《前山寨·女人》在珠海市民藝術節中上演,榮獲大賽一等獎。(羊城晚報)

明朝重要的軍事城寨

「在葡萄牙人入居澳門之後,前山寨見證了中國從明朝至清末國力由強轉弱的歷史,不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政治地位上來看,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點。」珠海歷史名人研究會會長吳流芳站在城牆邊告訴記者。

《珠海文脈》講述人吳流芳站在城牆邊上介紹。(羊城晚報)

明朝中期,歐洲商人逐漸來到我國東南沿海進行市舶貿易。當時沿海發生倭亂,明朝政府便將倭亂歸咎於貿易,幾度在浙江、福建、廣東關閉市舶司,致使明代對外貿易由強變弱,逐步衰退。於是,時任廣東巡撫林富上書朝廷,說明外貿互市有四利(帶動經濟、提高稅收等),請求開放海禁。嘉靖八年(1529年),明政府允許廣東開放香山縣浪白澳(今珠海市南水鎮)進行對外貿易,屬廣州市舶司管轄。

吳流芳講道:「開始將貿易點設在南水的時候,外國人一律不許上岸,只准待在船上進行交易。待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時候,葡萄牙商人以當時浪白澳'限隔海浪,水土甚惡,難於久駐'為由,開始賄賂統領廣東海防的官員黃慶。當年外國人便獲准在澳門進行岸上交易,但依舊只准居住在船上。」(明·龐尚鵬《撫處濠鏡澳夷疏》有記載)

但到了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時,葡萄牙商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清朝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記略》上記載「託言舟觸風濤,願藉濠鏡澳地暴諸水漬貢物」——葡萄牙商人提出,由於呈遞給聖上的貢品歷經路途遙遠,難免被海浪打濕,想藉一塊地方專門將貢品進行晾曬。遂賄賂海道副使汪柏,租借了濠鏡澳(即澳門),隨後整個澳門「至築室建城,雄踞海畔,若一國然」(《明史·佛郎機傳》)。

古城牆上的每一處斑駁印跡都彷彿在訴說過往那段炮火紛飛的歷史。(羊城晚報)

隨着商品貿易額、外國人居住人數的不斷增多,明朝政府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萬曆二年(1574年),明朝政府在內地與澳門半島的唯一出入通道蓮花莖設官駐守;天啟元年(1621年),前山軍事城寨(今珠海前山村的前身)應運而生。該城寨最高長官為參將,屬正三品武官,當時在廣東的明朝參將武官僅7名,前山便佔其一。寨內設有參將府、演武場、營房等,駐有步兵700人,水兵千餘人,大小船隻50艘,統轄關閘和澳門周圍諸島的防範。

康乾盛世迎來發展高峰

前山寨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與抵禦外敵、保家衛國這一神聖使命緊密聯繫在一起。清朝初期,各種反清勢力集結東南沿海,朝廷對前山寨的防務更加重視。

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政府將駐前山的參將改設為副將(從二品),加派官員,兵員增至2000餘人,配備各戰馬百餘匹,形成步、水、騎兵種齊全,各級長官配備各完整的格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前山寨正式建築土城,城牆周長475丈,高9尺,設東、南、西三個城門,並在西、南二門上設置兵房和砲台。其建築規模,與當時縣城石岐相差無幾,成為香山縣境內的第二城寨。

由於訴訟事件日漸增多,朝廷又在前山寨設立了「香山縣分防澳門縣丞」衙門,察理民夷事務,縣丞衙門成為前山寨設立文官管理機構之始。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認為七品知縣職卑權微,應設知府副職(五品)專門管理廣州海防繁多的事務。於是在前山寨設立了「廣州府海防軍民同知署」(縣丞衙門遷往澳門望廈),正式建立了文官管理系統,統領番禺、東莞、順德、香山等地的軍事戍防和澳門有關事務,前山寨從單純軍事性質的營寨過渡到軍民聯防、軍政一體的政治機構。

四百多年的浸潤,古城牆上的綠草繁盛。(羊城晚報)

吳流芳介紹道:「這時,前山寨迎來它最鼎盛的時刻。城內首先設置有軍民府,相當於我們現在常說的衙門。其外還設有軍裝局、火藥局、演武亭、關帝廟等,城牆上設有哨樓、砲位,城寨的周邊還建立了練兵的校場,配套設施十分完備,戍防軍隊不論在實際物資補給還是在精神信仰崇拜上都能得到最大滿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城內創辦鳳山書院,也就是今天前山中學的前身,是那個朝代在我們前山一帶規格級別較高的學府。」

林則徐曾視察前山寨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在廣東銷菸時期,曾特地前往澳門視察,途中便經過前山寨。史料《林則徐巡閱澳門日記》記載:「清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戊午。晴。忌辰。偕鄧制軍赴澳門巡閱,由陸行……又五里翠微村,又十里前山寨,在都司署中住。澳門同知亦駐此,俱來見……七月二十六日,已未。晴。卯刻由前山南行,十里曰蓮花莖,蓋澳門……」

七月二十五日當天,林則徐從廣州坐船出發來到當時的香山縣城石岐。隨後經由岐澳古道陸行至前山寨,向當地海防軍民同知署的官員了解鴉片氾濫情況,並再次升格駐軍將領,增加駐寨水陸兵勇,加強了前山寨的布防能力。經此停留一夜後,第二天在同知署的官員陪同下前往澳門考察。

由於清政府後期的軟弱無能與閉關鎖國政策,國力日漸式微。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從九洲洋竄入澳門附近海面,突襲關閘,受到前山寨官兵的猛烈還擊,英軍被迫退出,前山寨成為反抗英國殖民主義侵略的前沿陣地。鴉片戰爭失敗後,儘管前山寨海防同知對侵略活動每次都出面乾涉制止,但已經無能為力,前山寨城牆只剩下斷壁殘垣。

今日的前山寨城牆已被綠植所包圍。(羊城晚報)

前山寨城內,乾隆年間民眾建立的控夷制澳的石將軍廟也在光緒年間也被摧毀了。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軍束手無策,最終無奈何撤出前山寨,被迫開放了拱北關。前山寨隨之成為貿易墟市,建起了貿易的店舖和民居。

自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前山寨的設立,至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簽訂黃埔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200多年間,前山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極大地保證了廣東沿海的安全。」吳流芳評價道。

前山寨的規模蝶變

前山寨城佔地面積約15公頃。據乾隆《香山縣志》記載:「土城周圍四百七十五丈,高九尺,下厚三尺,上厚二尺;每城二十丈增築子城一丈,凡二十四丈;起砲台兵房於西南,二門上台各置炮四位,又分置城上者六,二門外復建台列炮各十……」城寨共設有三座城門,分別為南門「前豐」、東門「物阜」以及西門「晏清」,因城池北邊倚山,故不設門,整座城寨現今僅剩一段113米北城牆。

光緒年間,當地村民劉永康還出資修繕城牆。據《香山縣志續篇》卷七記載:「前山寨城久圮,光緒十三年,前山同知蕭炳堃等籌商修復,里人劉永康捐資,拓築自任其事,粵督張之洞奏請獎敘。」卷十有記載:「前山同知界鄰澳門要塞,舊寨斗大,遇颶風民居輒罹害,丙堃商之鄉人擴而充之。有劉永康者,獨力捐築城牆,費金至四萬,民以為便。」

《張文襄公全集》卷二十五《奏議》中提到:「光緒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現擬將東西南面一律卸舊換新,加展至三百三十七丈。城腳用石,城身用灰沙三合土築,高一丈一尺。城堞用磚,高三尺五寸。仍設東南西三門。所有門鞏砲台,悉如舊址。其北城舊基,長一百六十五丈,毋庸加展,擬將城身築高一丈,城堞亦三尺五寸。通計周圍,共五百零二丈。較舊址,加展一百四十二丈,城牆皆厚七尺。城外東南角開濠一道,長一百五十丈,兩面砌堤,共闊二丈六尺。」

「原來城牆逐漸老化破損,重修之後便加厚加高,還擴大了範圍。」珠海文史愛好者劉志明介紹道,「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來到前山寨看到城牆被修復得如此之好,特地寫了一篇奏摺上書朝廷,以此表彰前山的鄉民們。」

岐關公路通車儀式在前山寨古城牆下舉行。(羊城晚報)

據悉,鄉人劉永康帶領村民們修繕的時候使用的是一種當地特有的「三合土」,這種土由黃泥、沙、黃糖及一些建築的廢料等混合而成。「你看,這面牆裏連蠔殼都有!」吳流芳在其中一面牆前向記者說道,「我在前山中學讀書的時候,比較調皮和無知,還挖過這片城牆。而且還扛着自行車到城牆上面騎,城牆上面鋪得很平,大概有四個人並排寬。」

辛亥革命時期,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後,同盟會於11月組織發動了前山新軍起義,為光復香山和廣東作出了重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萬山群島的解放和萬山軍事要塞的建立,前山寨的軍事戰略地位自行消亡。1986年5月,珠海市政府將前山寨城牆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由市政府撥款進行修整和保護,在尚存牆基和夯土牆牆體基礎上修復垛牆。

為加強前山城寨的日常保護工作,珠海市香洲區前山街道積極向群眾普及推廣前山寨的歷史故事,推動打造文物保護單位打卡點,將文保單位與文旅相融合。

前山寨城牆俯視。(羊城晚報)

為何前山寨獨無北門?

中國常規的城池通常建有四個城門,即東、西、南、北向各一個城門,而前山寨只有三個,獨沒有北門。據官方史書記載,前山寨北面是山,因此不需要開門,當地民間對此卻有不一樣的傳說。劉志明介紹,前山寨初期曾開過北門,然而卻招致當地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如果開了北門會招惹官非。後來當地很長一段時間果然沒有人在科舉上獲得功名,於是便派人把北門堵住,之後前山一帶便走出了蘇曼殊、陳芳等歷史名人。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