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紅 流浪中國玉壺想回家 網民讚:年度短劇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請你相信我,我真是大英博物館逃出來的,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近日,由內地兩個年輕博主「煎餅果子」和「夏天妹妹」出演的網路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紅,劇情透過擬人化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逃出大英博物館,想找回家(中國)的路。

該短劇前兩集引發破千萬點讚、瀏覽,超過100多萬人評論,人民文娛更點評盛讚,「小短劇有大情懷。」

英國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此前爆出驚人的失竊案,涉有員工監守自盜,據英媒8月22日報道,多年來「消失」的文物可能多達近2000件,價值數以百萬英鎊計。據報有藏品在拍賣網站eBay上以低至40英鎊(近400港元)的賤價出售。

官媒《環球時報》隨後發表以《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為題的社評,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所有通過非正當渠道獲取的中國文物,引發中國輿論關注,許多網民批評「管不好就還給中國吧!」、「把屬於中國的文物無償歸還」。

而這部短劇,是以一個「想回家」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為主角,她遇到同樣有黃皮膚、黑眼珠的男主角,準備踏上回家的路,故事逗趣且流暢,主角的原型「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也引發網民熱議。

薄胎玉壺是文物還是藝術品?

內媒《上游新聞》報道,2022年7月26日,大英博物館官方微博曾發布一條有關茶文化的資訊,其中提到了這把玉壺,名字不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而是青玉薄胎茶壺。

至於這把玉壺是怎麼跑到英國去的?2017年10月7日有報道稱,蘇州高新區東渚鎮玉雕大師俞挺,收到了大英博物館寄來的感謝信和訪問邀請函,其玉雕作品青玉薄胎茶壺被正式收錄為大英博物館館藏作品,計畫於當年年底在英國倫敦正式發佈並供公眾參觀欣賞。

上游新聞記者採訪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挺,他是這把玉壺的製作者。對於網路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俞挺表示:「我沒有仔細看,只看了預告片。能夠看到這麼多年輕人喜歡中國文化,真的很開心!我覺得年輕人太棒了,中國的文化很強大!」

俞挺指出,該玉壺是2011年製作的。答應大英博物館收藏這件作品是因為俞挺朋友的孩子在和大英博物館的人聊天時,聽他們在講,「很可惜,中國的玉雕技藝(記主要指薄胎玉器工藝)已經失傳了,中國沒有會做玉雕的人了。」

但俞挺朋友的小孩立刻傳了幾張俞挺的作品給大英博物館的人看,強調玉雕技術沒有失傳,而是再創巔峰。館方很震驚,希望能收藏一件俞挺作品。俞挺表示自己考慮再三,「覺得有必要把中國文化推廣出去,用一件作品讓大家看看中國的玉雕技藝沒有失傳,我們傳承得很好,所以就選了這把玉壺。」

圖為大英博物館,攝於2023年8月23日(Getty)

俞挺介紹,這種工藝叫薄胎工藝,最早出現在唐朝,只不過當時的沒這麼通透、沒這麼薄。這種工藝代表性比較強的是莫臥兒帝國(又稱蒙兀兒帝國),當時的玉器風格是以薄胎器皿為主。進貢給中國後,乾隆很喜歡這種通透玉器,不僅寫了很多詩詞,還從蘇州調集了一批工匠到北京造辦處製作薄胎玉器。

俞挺指出,清朝以後,這項工藝的確暫停了;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玉雕廠老藝人潘秉衡先生,開始恢復這項工藝。我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這項工藝,並最終小有所成的。

聊起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的製作過程,俞挺透露材料合適才會去做壺、做瓶、做香爐。她驕傲地說,「每件成功作品必須達到博物館級,所以我做東西出了名的慢,做這種八九公分(厘米)直徑的薄胎壺,我差不多要花半年以上。」

製作玉壺的傳承人俞挺:準備在蘇州建美術館

有網民質疑,2011年製作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不能算文物。俞挺則表示:「這把玉壺屬於現代藝術品,應該不算文物。」

內地某公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表示,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就屬於文物範疇。可博物館實際工作中,只有錄入進文物保護名單的才算文物,其它只能算藏品。

劇中的玉壺原型其實非中國文物只是藝術品。(影片截圖)

但該工作人員也表示,不過藏品和文物,保存方式都是一樣嚴格,會按照材質來保存,「我覺得大家沒必要去糾結這件玉壺是不是文物,它肯定是一件珍貴藏品。」

現在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出名了,有網友認為這是給俞挺的玉壺打了免費廣告。對此他回應:「我從不接訂單的,我製作的物件不開店也不宣傳,一些要好的老藏家偶爾會找我做些東西,收藏幾件。」

俞挺表示,不想離開故土,準備在老家蘇州建一個博物館或者美術館,把我特別喜歡的物件放進去。想把好的東西都留在這裡,讓大家都能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