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間廣東省博物館爆紅 參觀人次近70萬 如何延續熱潮?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今年暑期,「博物館熱」在全國持續升溫,觀眾入館熱情高漲,廣東多家博物館入館人次相較往年同期增幅明顯。2023年7月至8月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參觀總人數近70萬人次,是2019年同期的兩倍多。農講所紀念館暑期入館總人數約29萬人次,比2019年同期的16.1萬人次高出近一倍。

博物館火爆的同時,入館預約難、官方講解資源不足、「打卡式觀展」等問題也值得深思與解決。如何讓博物館的火爆避免「曇花一現」而成為常態?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如何應對觀眾日漸旺盛的文化需求?這是今夏「博物館熱」帶來的新思考。

廣東省博物館位於廣州,建築外觀獨特。(廣東省博物館官網)

新形態:推出各類特色活動 讓入館不止於觀展

這個暑期,廣東各博物館的入館觀眾規模均迎來了爆髮式增長。記者瞭解到,7月至8月,粵博總計入館人數達到了697408人次;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總到訪觀眾達到了451783人次;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7月1日至8月28日總入館人數達到了522907人次,從7月中旬到8月下旬,每週入館人數幾乎都在6萬人次以上。

在觀眾熱情探館的同時,各博物館亦精心策劃精美展覽,為到館觀眾準備了一場場文化盛宴。

粵博推出了「敘利亞古代文物精品展」與「綻放: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兩大外展,為觀眾開啟不同文明之間橫貫古今的時空對話;南越王博物院推出了「從廣州出發——『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盤龍城——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等「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系列展覽」,讓遊客在一件件精美文物中窺得恢弘時代的殘影。

博物館方還積極創新供給形態,推出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供市民遊客進行多維度沉浸式體驗,使「入館不止於觀展」成為今年暑期文博探館的新標籤。廣東多個博物館均推出形式多樣的暑期特別活動。

在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當晚,廣州博物館結合地方傳統文化習俗舉辦了七夕主題夜間活動,在鎮海樓廣場上組織登樓觀星、巧做通草花、七夕遊園會三場夜間主題活動,策劃了「投壺」「穿針」等趣味小遊戲,完成遊戲的市民還可以用贏得的獎品現場串制精美仿漢代珠串。

粵博打造了「暑期博物館之夜」系列活動,通過「絲路揚起金飄帶」歌舞晚會與「粵夏·古典樂之夜」等主題活動,為夜間觀展的觀眾獻上了一場場文化味濃的視聽盛宴,留下在博物館的美好夏夜回憶。

廣東省博物館「粵夏·古典樂之夜」圓滿收官。(新華社)

新應對:靈活調整開放時間 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週一閉館」是國際通行的博物館慣例,指的是博物館會在每週首個工作日、客流量較小的週一閉館休整,以此為博物館設施、文物展品的休整和保養留出時間。

在這個暑期,為應對市民遊客對博物館參觀的洶湧熱情,全國多家博物館宣佈打破「週一閉館」的慣例,以更好地滿足市民遊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北京46家博物館將「週一不閉館」執行至8月底;杭州對52家市屬國有博物館實行分類錯時開放,調整後,11家博物館每天開放;甘肅省博物館與另9家蘭州市屬博物館也紛紛在8月推出了「週一不閉館」的措施。

李家超(右)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延春閣,旁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博士(左)(政府新聞處圖片)

而廣東不少博物館選擇將「博物館熱」「散」至涼爽的夜間。為應對博物館門票「一票難求」的盛況,粵博從7月21日至8月25日實行週五夜間開放,每週五延長開放至20時30分,並在暑假後期增加週末夜間延時開放。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7月、8月的每週五、六也延長開放至20時30分。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廣州博物館下轄場館等均適度延長了開放時間。

到館觀展遊客激增,對展出文物及其背後歷史文化的講解需求也在同步增長,為應對暑期參觀高峰,廣東多家博物館增加了免費講解的場次密度,盡力滿足觀眾的講解需求。

在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廣東省博物館協會理事長陳邵峰看來,今年暑期的「博物館熱」是全國文旅行業全面復甦的表現之一。「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暑假結束後這股熱潮是否還會持續下去。如果博物館熱還將持續走高,那麼我們應該準備常態化的手段去應對這樣的熱潮。」

新挑戰:博物館「冷熱不均」 人均觀展時間較短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是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從這一角度來說,推動「博物館熱」均勻化、常態化,應成為社會探索努力的重要方向。

在陳邵峰看來,當前的「博物館熱」實際上是冷熱不均的,在空間上表現為知名博物館人滿為患,規模較小、知名度較低的博物館人流不足;在時間上則表現為入館人流在暑期短期高爆發增長,人均觀展時間較短。只有進一步精準施策巧妙「散熱」,才能推動「博物館熱」由暑期限定的火熱走向全年的「恆溫」。

由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的商代銅人面具,在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資料圖片)

博物館「散熱」,首先要關注地區博物館之間熱度不平衡的問題。「對於藏品資源優勢較好的博物館,應當考慮擴大館舍或開設分館,為觀眾呈現更多更豐富的館藏珍寶,也可以緩解單一熱門博物館承載過多觀眾的服務壓力。」

陳邵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開設分館既可以吸引觀眾,達到分流的效果,也可以新增一個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博物館,提升地區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而對於規模較小、藏品資源稍遜色的博物館,館方應創新宣傳營運方式,突出博物館專題特色,避免同質化。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建設更多的博物館,而且要有目的地去建設,且懷有具體清晰的構思。」陳邵峰認為多建設專題類博物館會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對於當前的廣東來說,如果建成一個自然博物館,一定會引起市民朋友們的熱切關注。」

上海自然博物館,廣東則沒有自然博物館。(網上圖片)

博物館「散熱」,也要散到平時,散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陳邵峰在採訪中表示:「我們所做的全部工作,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老百姓進入博物館,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博物館文化。推動進入博物館參觀成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休閒娛樂的一部分、自我教育的一部分,進而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質素養。」

博物館應進一步最佳化供給能力與服務能力,不斷推出精品展覽,舉辦豐富多樣文化活動,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吸引力與帶動力。

在數位化時代迅猛推進的當下,博物館亦可主動探索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的方式,推動博物館展品與理念走上雲端,打造「雲逛博物館」的獨特體驗。這既能打破觀展的時空限制,觀眾足不出戶就能遍識世界,又能推動博物館文化與人民生活深度融合,讓博物館深厚的文化浸潤深入到虛擬與現實的每個角落,成為生活中一抹溫潤文雅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