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76年烈士成功尋親 復旦考古團隊復原43名解放戰爭烈士容顏

撰文:鄭寧
出版:更新:

中國近代戰爭中,無數烈士犧牲,為他們確認身份、落葉歸根尋找家人,成為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近幾年來的重點科研項目。

《央視新聞》報道,今年1月,受到呂梁市退伍軍人事務局邀請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課題組對方山縣南村革命烈士墓進行系統性發掘與分子考古鑑定。通過DNA鑑定、顱顏復原等手段,復原了40餘名山西呂梁無名烈士的容顏。其中,成功為編號「M19」的烈士尋找到親人,並確認其名字為崔海治。

崔海治的哥哥在臨終前,特意囑咐兒子崔玉岐「一定要把你三叔找到」。據報道,崔海治祖籍為山西忻州,1947年在解放戰爭汾孝戰役中負重傷,醫治無效犧牲。通過多方查詢,崔玉岐終於找到三叔崔海治的埋葬地,在復旦考古團隊的幫助下,經過DNA對比,確認編號「M19」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

高鼻樑、薄嘴唇、細長的眼睛,透過顱顏復原技術,崔海治烈士的容貌被復原。「實在是太像了!」崔玉岐透過對比父親的照片和三叔的容貌復原圖,發現兄弟倆不僅五官輪廓相像,就連眉宇間的神情也相似。目前,除了崔海治烈士,其餘烈士的親人尚未找到。

這不是復旦文少卿團隊第一次為烈士尋親。2015年至2018年間,他們與田野考古學者一起,收集了8個遺址的572名烈士遺骸,涉及滇西保衛戰、長沙會戰、淮海戰役等,並完成了國家英烈DNA數據庫1期建設。

在呂梁,他們共發掘了49具烈士骸骨,還有銅紐扣、子彈、步槍彈、玉印章、搪瓷碗等90多件遺物。並通過遺骸提取、拍照記錄、體質鑑定、病理分析、三維掃描等,並於實驗室進行DNA實驗、顱面復原、同位素研究等,為烈士遺骸進行編號M1-M49。由於有6位烈士存在下顎骨/頭骨破損情況,他們對其中43名烈士的容貌進行了復原。

文少卿介紹,此次出土的烈士遺骸,平均壽命僅20.5歲,最小的不到14歲,很多都還是孩子。他們的遺骸上有大量與戰爭相關的創傷,5例存在截肢。

據團隊成員介紹,許多犧牲烈士的骨頭上有刀口、彈孔,有些子彈還留在體內,成為遺體的一部分;還有些經歷過簡易的截肢手術。

為了讓無名烈士變成「有名」烈士,文少卿團隊利用科技手段,為烈士們建立DNA資料庫,用三維掃描技術復原烈士容貌,並透過同位素分析還原了這些烈士的個體生活史。同時,建立了南村烈士DNA資料庫,對疑似親屬進行DNA鑑定,建立親屬資料庫。

文少卿表示,作為科研工作者,通過科技手段幫烈士尋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是他們的犧牲換來了我們如今的新生活,他們不能也不該被遺忘,希望他們的親人可以找到他們,墓碑上能刻上他們的名字和照片。」

文少卿團隊希望尋親的烈士親屬能夠主動聯繫他們或退伍軍人事務部,透過DNA採集進行對比,幫助更多烈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