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樂.車箱篇】車廂感受書中靈靜宇宙 悅讀‧閱快樂

撰文:陳奉京 鄺曉恩 朱珮茵 黃沛鵬
出版:更新:

嗜酒如命的酒鬼常說:「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喝酒的路上。」換成熱愛讀書的人卻大概說不出這話來,但是既然閱讀如此重要,那便不管生活多麼忙碌,也總是要抓住一點點的空閒,即便在通勤的路上,也拿出心愛的書,讀上幾段。去年發布的「新地喜『閱』指數2015」指出,在增加閱讀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有更多公餘或課餘時間」。身為打工仔,我們沒辦法決定自己的上下班時間,也許我們只能在上班和下班的路上,在交通工具上製造一個暫時的閱讀空間。
攝影:龔慧、梁鵬威、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陸上交通工具之中,巴士在行駛中相對平穩,座位也較舒適,自然光透過車窗鋪灑到書本上,正是一個極好的閱讀環境。

在路上閱讀 其實是一場有趣的體驗

每天來來回回的車程,窗外風景一式一樣, 這個時候拿出一本書來,既打發時間,也為 自己在路上培養更多想像。

坐巴士 書中影像不輸移動風景

不知從何時起,「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竟然成了二選一的抉擇,然而邊走邊讀又有何不可?倘若你家住屯門,公司卻在市區,上班一趟車程少說一個小時,人被短暫束縛在車廂中,車窗外的風景又每天如是,熟悉得閉上眼睛也能猜到巴士開到了何處;假如遇到塞車,更是讓人心煩氣躁,恨不得下車徒步行走。但此時拿出一本書來,既可消磨苦悶的車程,又可進入閱讀所帶來的廣闊世界。巴士在行駛中相對平穩,也有較為舒適的座位,自然光透過車窗鋪灑到書本上,不正是一個極好的閱讀環境嗎?

古代讀書人,在家中讀書讀到天昏地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然而對於生活於城市中的現代人,就算想兩耳不聞窗外事,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窗外有太多事情發生。但絕對的寧靜,並不是對於所有閱讀人來說都是必須的,反而愈是嘈雜的環境,閱讀愈是必要,它能創造一種精神世界出來,恍如生成了一個結界,外界的嘈雜闖不進來,那也倒真的是「兩耳聞不到窗外事」了。

並非人人能夠在香港的地鐵上閱讀,雖說看書可以培養個人修為,然而每次踏進車廂,閱讀卻更似是一場修煉。

這個不讀書的世代,談讀書,叫人想起老夫子、想起王澤,想起他教會的第一個四字成語:「耐人尋味」—那個沸沸揚揚的喧鬧車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隨時不足一吋,如果閱讀需要空間,空間在哪裏?與其要外在的環境空間設定符合我們的閱讀氛圍,對於根本就不可能寧靜的鐵路,空間似乎只能靠自己建構。

最近龍運機場巴士逐步更換新型號,設備更完善,座位也比市區巴士更舒服,就算坐很久也非常自在,雖然不是專為閱讀人而設,但又確實為巴士上閱讀的人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環境。有電子書設備的乘客,也可利用加裝的usb插頭為電子閱讀裝置充電。倘若其他路線的巴士均能像這樣改善車廂環境,或會有助於推廣車上閱讀。

相對寬闊的座椅即使坐得久了仍然舒適。
除了在飛機上適合閱讀,前往機場途中都是 閱讀的好時機。每個座位加裝了USB 插頭,更可 為電子閱讀裝置充電。
在港鐵閱讀或許不 是人人能夠應付, 為了融入它的嘈雜 和急速節奏,不如 薄薄的讀一本散 文,以微閱讀來度 過地下時光。

並非人人能夠在香港的地鐵上閱讀,雖說看書可以培養個人修為,然而每次踏進車廂,閱讀卻更似是一場修煉。

這個不讀書的世代,談讀書,叫人想起老夫子、想起王澤,想起他教會的第一個四字成語:「耐人尋味」—那個沸沸揚揚的喧鬧車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隨時不足一吋,如果閱讀需要空間,空間在哪裏?與其要外在的環境空間設定符合我們的閱讀氛圍,對於根本就不可能寧靜的鐵路,空間似乎只能靠自己建構。

在地鐵 用資訊反擊喧鬧

適合在地鐵上讀的書,應該有何準則?假設由柴灣站到荃灣站,最長的車程不過一個半小時,暢快的話,一本薄薄的散文或詩集會是很好的選擇,讀起來的節奏隨站逐站,稍讀完一篇又是時候過對面月台轉車了,製造一個完全斷絕於外卻步伐一致的精神空間。

另一種抗衡的方式,或許就是妥協,或許也是低頭看手機的另一種文藝式變奏─讀雜誌;就像在地鐵內聽搖滾音樂,因為類近的嘈吵和強勁節拍而令眼前的人流有了另一種景象。翻開一本雜誌,正是以密集的文字資訊對嘈雜的反擊,它沒有文學的沉重,毋須如詩歌般要想像,它是一種最入世的地鐵讀物。

註定不可能「安寧」的鐵路空間,要讀就不如讀散文或詩集,翻過一章章,隨站逐站,製造一個完全斷絕於外卻步伐一致的精神空間。

一人一種閱讀體驗

01: 你會在交通工具上讀書嗎?
Serrini: 會,因為在交通工具上看書,時間變得突然充實。我比較喜歡像火車地鐵般比較平穩的交通工具,看書時不會頭暈。每次在車上看書時,好像車程都縮短了,即使漫長的車程,也可以忍耐下去。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