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我不想努力了│宋代民間富婆氾濫 婚姻講金不講心釀晚婚現象

撰文:可夫
出版:更新:

近年網上流行「阿姨我不想努力了」一句惡搞,大家戲謔年青人不長進只想靠富有的阿姨包養,所謂愛情「講金不講心」。我們今天一齊看看,古代中國的阿姨包養風,看看背後的奇聞及時代文化。

首先釐清一些「阿姨我不想努力了」的背後概念,這涉及「錢財」和「身份」兩個論題。首先,這惡搞語涉及女方以財政優勢,而不是基於雙方感情互相愛慕來維繫情侶關係,而且男女雙方年紀差距較大,女方年紀往往達男方母親之年。此外,這些阿姨本身婚姻狀況不明。

不過不同年代,「阿姨」定義亦有所不同。我們下文討論的古代例子,當時一般適婚年齡是十多歲到二十出頭,所以古代三十多歲左右,理應列入「阿姨」之列了。

當然以當代惡搞語來看古人,難免會有些圓鑿方枘,筆者只求以一個較輕鬆的引子,和大家看看古代女權文化。

「阿姨我不想努力」網上惡搞圖。(網上圖片)

唐代以前包養風只限貴族

《晉書》有個比較荒誕的故事,主人翁是引發八王之亂,白痴皇帝晉惠帝的老婆賈南風。史書載她荒淫後宮,與太醫令程據亂彰內外,有次一名在洛陽城南擔任小吏的美男子,給人發現身光頸靚,忽然富貴,賈后遠親知悉,認得他身上財寶是賈后之物,疑心美男子盜竊,遂向他要回「贓物」。美男子坦言交代緣由,有天有一個婆婆向他說,家中有人得病,占卜師說只要在城南找一個年青人去看看他,便可康復,婆婆希望美少年幫忙,必有重酬。如是者,美少年上了一架車,被安置在一個箱中,車內不見天日,過了一段時間,他下車時但見樓闕好屋,以為是天堂。遠處見到一個大約三十五、六歲的醜婦,「短形青黑色,眉後有疵」,美少年陪了這個醜婦玩樂幾天,便獲得厚禮離開。賈后遠親聽到描述,心知是怎麼回事,便沒有追究。

在宋代以前,有財有權的女性多出自皇室貴冑,所以有關包養男寵的記載,亦只涉權貴政要之家。例如秦始皇母親趙姬寵幸嫪毐(傳說以宦官身份掩人耳目)、西漢竇太后(漢武帝姑姐)年過五十養著男寵董偃、北魏馮太后喜好三個美男官員王睿、李沖和李奕。唐代太平公主為討好母親武則天,將男寵「蓮花六郎」獻給她,而母親武則天亦先有男寵薛懷義,後有「面首」張昌宗 (蓮花六郎)和張易之兄弟。南朝南齊時山陰公主,喜好男寵,甚至提出「男女平等」,向皇帝要了三十個男伴(但山陰公主據估算離世時不足三十歲)。

影視作品中的唐代面首張易之。(網上圖片)

男女情欲,人之常情,這種忘年戀在當代也會引來話題,在古時男尊女卑,更會引起大家關注、史家記錄。但說回男尊女卑,雖然漢代獨尊儒術以來,漢儒男尊女卑的觀念引入了文化論述中,官方亦透過《列女傳》、《女誡》等宣揚守節禮教觀念,甚至會提出獎勵。但就筆者所知,起碼到唐宋為止,官方有官方提倡,民間另有其習俗。唐宋以前民間貞節觀念淡薄,不論朝廷宮主再嫁,或民間寡婦再嫁,更上升至後宮淫逸之事時有聞。清代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便歸納漢代史書所載,評說漢代好婚外情(私夫),而且公主帶頭做起,上行下效。(〈漢公主不諱私夫條〉)

而魏晉去到唐代六百多年間,先是儒學式微,玄學強調順應個人性情一度成為時尚,後來胡族男女相對平等的文化帶入漢文化中,讓女主包養男寵的記載時有所聞,而女性貞節觀念仍然薄弱,唐代公主再嫁比例之高亦是前所未聞,民間婦女夫死再嫁情況則更多。(1)雖然不論官方或民間對貞節的提倡較前代嚴格,但實際影響層面極少,去到五代時期,寡婦再嫁情況普遍,五代周太祖便娶了四個寡婦,社會風俗對守節未視為必然行為。

女帝武則天亦有多個男寵。(網上圖片)

宋代法律保障已婚婦人財產

另一方面,古人對家世和財婚的追求,亦造就了堂堂男子,入贅或攀附富貴之家,甚或為錢財仕途娶妻。魏晉以來,婚姻尚家世和官宦,婚姻講求門當戶對,時至唐代,雖然傳統貴族式微,但貴族仍有一定人脈,高門子弟在爭取仕宦資源上仍然有優勢,入高門等於有財力上的優勢。唐代平民可透過科舉功名晉身上流(雖然人數甚少),庶子為了躋身上流,一旦考得功名便甘願拋棄糟糠之妻,另娶豪門閨女,《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等唐代傳奇小說,故事中上京赴考士人一旦考得功名,即棄元配而另聚高門之女,正是民間風尚反映。

時至宋代,女性(尤其士大夫婦女)也因財力提升而相對提升其在男女關係中的權力。

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婚姻不問家世,社會重財現象普遍,厚嫁蔚為風氣。宋代重「財婚」,男女婚嫁會以彩禮或嫁妝多少來為擇偶條件,不僅在民間成為風氣,有些皇室貴族因為生活貧困而貪求巨額聘財,甚至攀援巨富之家。

在宋代婚姻中,不論高官或平民,嫁女費用都是呈上漲趨勢,嫁妝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姻親之間的關係。宋代法律規定「在室女」(未出嫁女子)可擁有更大份額家產,基本原則是未婚女子應該得到等同於兒子繼承的產業的一半。即使父母去世後在遺囑上說明了繼承人,出嫁的女子仍可佔有三分之一的家產,並且這些財產是她們的私有財產,其他任何人都無權支配。法律規定,婦女可攜嫁妝改嫁或再嫁,這也成為寡婦謀生的主要來源。宋代袁采曾建議富人之家可分部份財產給女兒,他日兒子若果去世或坐牢,他們仍可依靠女兒舉行葬禮。

唐宋時代,婚姻是改變社會地位重要途徑。圖為戲曲〈怒鍘陳世美〉劇照。(網上圖片)

學者柳立言推論,由於宋代婦女可支配嫁妝的權力得到法律保障,她在家族的地位相比前代不降反升。她們在家族的管理和經濟角色日漸重要,家族對婦女更加依賴,因此不願婦女離開家庭,甚至因此推動了主張婦女留家守節的言論。(2)

「厚嫁」風氣形成宋代晚婚,甚至不婚的現象。女性最理想是在適婚年齡(宋代大約在16至20歲)嫁出,但現實卻未必盡如人意,因為在女性風華正茂之時,男性往往處在事業起步階段,在物質上難以滿足成家的條件;對於女方來說,嫁妝的持續走高對於家境相對貧寒的女子實在是難以負擔,這就導致了晚婚、不婚成為普遍現象。

這種風氣當然會引來批評,宋代司馬光和袁采等人都對厚嫁這一風氣進行了批判,他們認為厚嫁之風有違禮教,主張愛情是道德和美好,婚姻不是賺取錢財工具,拒絕把婚姻與利益掛鈎。袁在《袁氏世範》便提到:「男女議親,不可貪其閥閱之高,資產之厚」,為人父母若灌輸拜金風氣,只會讓子女一輩子不幸福。

電影《金雞SSS》劇照,戲中富婆找上了小鮮肉。(網上圖片)

小結

時至當代,「阿姨我不想努力了」背後潛藏的規則,大家揶揄的是男女關係背後的金錢遊戲,愛情只是建基於財富,認為這種買賣男女關係是不道德,女方只在滿足押妓之欲。但另有觀點認為,自古情場無真愛,這種一買一賣的交易,大家你情我願,雙方亦心知肚明是怎麼,亦可能是真愛?相比古代,感情買賣可以不受婚姻枷鎖羈絆,消費自由,這是別人家事,大家不宜置喙。

未知各位讀者,又怎麼看呢?

基於篇幅所限,我們的論述來到宋代而止,有機會再與大家談談明清時代的相關文化。

(1) 聶崇岐〈女子再嫁問題之歷史演變〉,收入《中國婦女史論集》,稻鄉出版社。

(2) 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收入《新史學》二卷四期。

【義大利隱世教堂內藏多具18世紀驚世大理石雕像,雕像逼真到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