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一碗麪,說好香港故事《麪麪俱緣——麥文記的故事》|開卷樂
談到香港本地特色美食,雲吞麪一定榜上有名!近年,部份香港老店結業,老香港的味道亦悄悄消失於這座城市,令人感到惋惜。不過,亦有不少老字號經歷世代交替後,依然默默耕耘,保留及傳承傳統。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用心做一碗麪,用心說好香港故事——《麪麪俱緣》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近日,有老字號更選擇以文字保留舊時代的記憶——由麥文記唯一傳承人麥心睿博士口述,並由專欄作家李林風及編輯林君宜合撰的《麪麪俱緣——麥文記的故事》,共享讀得到的美味。
麪麪俱緣
一本關於「食」的書,書名不忘大玩「食字」——「麪麪俱緣」取自成語「面面俱圓」的諧音。「麪」字與店舖的關係呼之欲出,至於「緣」字是指關係。書中記述,麥文記的第一代創辦人麥民敬老先生、麥孔笑荷老太太的緣份也是由「食」展開。
麥文記在四十年代由街邊麪檔起家,五十年代搬到官涌開店,至今麪店開業七十年,麥心睿指,麪店逾半世紀以來建立了不少緣份。正正是這些「緣份」,使其得以與客人,甚至與香港發生不同故事。
麥心睿於書中自序:「一碗雲吞麪不僅僅是一道日常美食,更是一段歷史的縮影、一座城市的象徵。」麪店見證着食客由情竇初開,食到白頭偕老;也見證着香港的發展和起飛。
用一碗麪紀錄兩代人
《麪麪俱緣》共分兩個章節,分別為〈人物篇〉及〈食物篇〉,除了雲吞麪的鮮味,還照顧到人情味。
〈人物篇〉內容圍繞着麥心睿與家人製作雲吞麪的舊事和生活點滴。書中另一作者李林風對此有深刻的感受:「這本書的所有故事,基本上就是一段段『關係』。從麥心睿身上,我看到她對舊香港及傳統的尊重。雖然我和另一位作者是行外人,但只要願意花時間去聆聽和疏理,我們便能找到,原來雲吞麪和街坊,以及全香港,都有很密切的關係。」
麪店的雲吞麪,使李林風有機會與老香港對話。書中展示了許多歷史照片,也有唯一一張手繪畫作。李林風提及,這幅畫出自一位光顧麪店逾四十年的顧客之手,其父母於六十年代已是食客,於是這位顧客親手作畫,作為父母結婚六十週年紀念的禮物,其後也把一幅作品送給麪店。麪店不但與伙記、食客建立了深厚的緣份,文字間亦流露了濃厚的人情味,像一部香港舊紀錄片,透過文字將記憶代代傳承。
食物的背後
至於〈食物篇〉則透過介紹麪店的經典菜式,講述本地飲食的文化歷史。鮮蝦雲吞由此麪店首創,原因是當時靠近官涌街市,讓他們可以取得上等的蝦。麥心睿提到麪店的雲吞麪並沒有放豬肉。曾經有雜誌評論過他們家雲吞的豬肉質素,令她大感奇怪。李林風回應:「如果多些人能了解店舖和地緣的關係,也許便不會出現這些評論。」
最珍貴的香港飲食文化
麥心睿和李林風都觀察到,飲食習慣與土地的關係非常密切;菜式、烹調和食用的方式都會因地制宜。例如「炸醬麪」在韓國、台灣、香港三地各具特色,形成百花齊放的現象,這是文化交織下的珍貴結晶。麥心睿認為,香港飲食文化最珍貴的地方在於「人」,「煮麪的老師傅平均年齡已經六十五歲了,是我最珍惜的部分。」
雲吞麪在香港過去幾十年的角色轉變,亦為麥心睿帶來反思:「在體力工作需求較大的四五十年代,雲吞麪能滿足生活需求,填飽人民的肚子;到了香港經濟起飛的七八十年代,雲吞麪成為一種熱門的宵夜小食,而沒有被淘汰。」
多年以來,麥文記會因應雲吞麪的角色而不斷微調味道,如食客反映夜宵時間的雲吞麪配酒會顯得味淡,麪店便會把湯頭調整得濃些。這種食客與店舖間的爽快對話,反映香港人的隨機應變,也是香港飲食文化的可貴之處。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