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金鐘】我們是否比以前知道更多?數碼裝置反思資訊爆炸

撰文:翟啟豪
出版:更新:

現代社會的資訊流通速度快到幾乎不能想像,同時內容卻比以前的更短暫。 「究竟今天我們知道的是多了,還是少了?」《BIT.FALL》的藝術合作夥伴Sarah Pringle說。
由德國藝術家Julius Popp創作的公共藝術裝置《BIT.FALL》就是以此為靈感,將現代的資訊交流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呈現於觀眾眼前。

此刻人們在關心什麼? 訊息如水流稍縱即逝

今次《BIT.FALL》於香港展出,詞彙的來源亦特意加入了香港。(太古地產)

《BIT.FALL》是一座能以水簾顯示文字的裝置。Julius Popp編寫了一套算式(Algorithm),隨機收集世界各地網絡上「最熱門」且「有意義」的新聞詞彙。電腦程式同時會按照特定的時間規律(temporal interval)控制灑水系統的開合,𣊬間所釋放水滴顯示出有文字的水簾,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效果,Sarah Pringle更形容水滴出的文字「就像從天落下的晶體」。

然而,Julius Popp所關注的並非水簾上所顯示的詞彙,而是如何以《BIT.FALL》呈現出「數碼轉換的過程」。水簾上的文字其實代表短暫的資訊,根據程式所收集的數據不斷顯示新的詞彙,「這一秒你認出那個詞彙,下一秒就在眼前消失了」。新的詞彙不斷出現卻只停留半秒,情怳就如現代人的資訊交流,速度快之餘又非常短暫。Sarah Pringle以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為例,雖然我們能接收即時性的資訊,但同時其短暫性卻可能令人知道比以前更少,因為它的呈現模式往往十分簡短,縮減到一兩個字,甚至只是「soundbite」(字節/節錄)。

今天我們究竟是知道多了,還是少了?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真正了解。
Sarah Pringle
《BIT.FALL》曾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澳洲新舊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展出。(太古地產)

「Soundbite」中的「bite」與「byte」(位元組:數碼資訊單位)的發音相似,每一個「byte」中有八個「bit」(位元:數碼資訊的最小單位),而水簾中的滴水也就是將「bit」以液態形式呈現,因此作品名為《BIT.FALL》。裝置上利用水泵和地心引力一方面形成了「水的循環」,而程式所記錄社會資訊又形成了「文化的循環」。透過《BIT.FALL》實體裝置,觀眾能夠以感官經驗無形的數碼轉換過程。

詞彙來源地加入香港

觀眾沒有「欣賞藝術品」的心態,所以反應都很獨特。(影片截圖)

Julius Popp以創作多媒體裝置成名,《BIT.FALL》亦於國際間備受矚目,曾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澳洲新舊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及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展出。今次《BIT.FALL》於香港展出,詞彙的來源亦特意加入了香港。裝置由約三十呎大的「貨櫃」容器構組而成,代表國際貿易通用的單位。而是次更在安裝時調該意整角度,一方面「代表國際水道的流通」,又比喻「香港作為主要的國際轉口港,是中西文化的重要橋樑」。

我們第一天(在香港)測試,「Trump」(特朗普)一字不斷隨水簾流下來。
Sarah Pringle

Julius Popp選擇於太古廣場展出作品,希望讓藝術融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Sarah Pringle亦解釋,在公共空間展出《BIT.FALL》,觀眾沒有「欣賞藝術品」的心態,所以反應都很獨特:「就算你不認識這藝術家和Art basel那些展覽,也會和它產生一定的互動;就算你不是一個喜歡藝術的人,都會對它有興趣。」

德國多媒體藝術家Julius Popp。

藝術家Profile

Julius Popp,德國多媒體藝術家,畢業於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視覺藝術系,一直研究信息的性質及其與現今數碼主導的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多個著名藝術館作展覽。

《BIT.FALL》

時間:即日至4月6日

地點: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