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海書樓出發 學者合著探討傳統國學在香港傳承與革新|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香港學海書樓於1923年創辦,今年適逢一百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區志堅與曹璇、姜本末兩位博士後研究員合著《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與革新》一書,以學海書樓的歷史為核心,展示了傳統國學在華洋雜處的香港中的發展和影響。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與革新》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1911年滿清覆亡後,不少文人南下香港,當中有一批「清遺民」對傳統教育在香港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根據學者熊月之的說法,清遺民除「非死即降」的結果外,「還可以去租界做遺老」。區志堅言,書中亦寫當時清遺民的心態,「他們無論在心理還是行動上,對故國舊君保有眷戀之情,仍自署前朝臣民……對於新朝,他們反對或採取歸避隱藏的態度,這並非貪生恐死,而是因其治世態度無以在社會中展開。」這批清遺民有豐富學識,清亡後失去官識,又不願意接受民國政府的管治,而當時香港在英政府管治下形勢較為穩定,遂選擇南下香港。這群士人當中更包括前清翰林學士,德藝雙馨,其中的表表者就是享負盛名的賴際熙太史。

中環堅道歷史照片(資料圖片)

賴際熙是學海書樓核心人物,他既是創辦人亦是書樓成立之初的講學太史之一。賴際熙在清末時中過舉人進士,及後擔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辛亥革命後清朝覆亡,賴際熙與其他太史南移香港,並立志「北學南傳」,在這個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南端海隅,保存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賴際熙承「宏振斯文,宜聚書講學」的理念,仿廣州學海堂之例,創立學海書樓。他先在中環堅道租了地方,聘請太史何藻翔每週兩次主講國學,闡釋儒家學術和諸子百家經典,及後得商人何東、利希慎等支持,終在中區般含道覓得藏書講學之所。區志堅續指學者南下香港,民初時期他們在華人社會備受尊重,華商們亦欣賞及支持這班前清遺老設壇講學,令傳統國學得以保存。

科舉進士於1936年在香港學海書樓留影(資料圖片)

學海書樓創立的其中一個目的是保存古籍,希望「搜採而靡遺,元儒文史之書,亦網羅而勿失」,於是向香港各界募捐並添購大量書籍。書樓創立初期藏書量已有兩萬六千多冊,雖說是私人藏書,卻開放予公眾閱讀,成為香港最早的私人圖書館。書樓除了藏書豐富外亦致力於弘揚國學,招攬不少儒者講學,當中包括陳伯陶、區大原等前清遺老。梁元生指國學領域廣衾,《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一書中所談之國學傳承,主要是經史、詩詞,也就是學海書樓百年來最主要的耕耘與貢獻。

學海書樓對於香港的華文教育影響亦相當深遠,包括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的成立,以及後來的中文學系,甚至將傳統國學納入時下學科等等。書樓傳承國學的使命任重道遠,對中華文化的保存貢獻良多。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