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學搖籃學海書樓成立百載 見證華文教育的薪火相傳|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梁元生、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區志堅,與曹璇、姜本末兩位博士後研究員合著的《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一書,以創立一百週年的香港學海書樓的歷史為核心,展示了傳統國學在華洋雜處的香港中的發展和影響。1911年,清朝覆亡後,一班不事新朝的「清遺老」南下香江,在1923年創立學海書樓,對香港華文教育有著深遠影響。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推動港華文教育

《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學海書樓與香江國學》中引用中山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緒柏之言:「粵區自有的學術文化脈絡與以書院為陣地緊密聯繫的文化群體。」明清以來因戰事和歷史原由,不同地區的學術精英匯聚廣東,一時文教大盛。廣州學海堂重考據實學,學海書樓繼承當中傳統。梁元生教授言,前清翰林賴際熙、陳伯陶等人是嶺南國學一支,陳伯陶是書樓成立初期講學太史之一,他精通醫術、地理,於光緒時期中了探花,清亡後便隱居九龍城。他推動傳統文化,同時亦致力保留香港歷史,例如研究九龍城宋皇臺歷史。現時宋皇臺花園內的〈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便記載了陳伯陶和富商協力將宋皇臺遺址保存下來的事跡。陳伯陶心繫清朝,與其他清遺老於宋皇臺酬唱,將作品刊為《宋臺秋唱》。陳伯陶憑弔宋室南下所寫的詩文,如〈宋皇臺懷古〉、〈宋行宮遺瓦歌〉等均成為日後研究宋帝南下香港的重要文獻。

學海書樓牌匾(資料圖片)

不單是書寫地方誌,學海書樓對於華文教育發展影響深遠。區志堅副教授指出,學海書樓的創辦人賴際熙人際網絡強,加上致力推動客家講學,因緣際會下認識了不少實力雄厚的商人,因而能團結南下學者,聘請他們在書樓講學。賴際熙1913年出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兼中文總教習,中文學院逐漸由應用中文轉為側重中國傳統經史學。時任港督金文泰大力推動華文教育,1927年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正式成立,賴際熙為系主任,並與太史區大典任專任講師。

賴際熙(wiki)

早於1926年,賴際熙等人已設計〈香港大學文科華文課程表〉,及後學院課程分為經學、史學、哲學、文詞、翻譯五部份。經學再細分普通類四書、五經,專選類《大學》、《中庸》、《論語》等;史學內容包括《史記》、《漢書》等;文學詞學教授歷代駢、散文名著、詩文等;翻譯學目的將中外學說互通。及後中文學院停辦,但課程內容大抵參照以往課程表,並併入中文系。

日軍侵華時期,書樓被豪強侵佔,被迫停運,直到戰後才恢復講學。當時賴際熙、區大典這些書樓核心人物已相繼離世,俞叔文、岑權波與舊有書樓仝人遂找來其他學者輪流講學,復興書樓。及至五十年代,不少學者因政權更迭而南下香港,後來更成為國學泰斗,如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創辦人之一唐君毅,後人視他為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經在五、六十年代擔任學海書樓講師;又例如國學大師饒宗頤亦曾在書樓主講「談石鼓文」、「顧亭林詩」,並刊於《學海書樓講學錄》。書樓藏書亦於戰爭期間嚴重損毀,幸運的是馮平山圖書館藏書沒有被波及,到後來書樓更與其時的市政局達成協議,將藏書借存於公共圖書館供市民閱讀。

《學海書樓講學錄》

經以載道,史以載事,從傳統文化、歷代興衰,領略古人治世之道。及至現代,國學研究加入現代意義和詮釋,持續討論、發展。學海書樓以「聚書講學」為目標,持之以恆一百載,正是國學研究與發展的基石。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