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蒲人生】如何回到當時 設計師「拾拾」跑住記錄香港地另一面

撰文:曾柏熊
出版:更新:

人總需要經歷不同的階段。
由青年階段的迷茫,漸漸踏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70後平面設計師「拾拾」(江念慈)便曾經過着煙酒不離的生活,卻因為跑步,找到人生路的新階段;他跑步跑到出書,除了藉書本分享香港特色跑步路徑,也向出世不久的兒子表達坐言起行的重要性;亦發現,跑步更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攝影:吳煒豪

我不會說過去的生活是錯誤或浪費時間,只是人到不同階段,就會有不同的需求;我已經年紀不輕,回想過去想法太多、實踐太少,現在的我需要健康,不想愈來愈肥,那便跑吧!別再只想不做了。
設計師「拾拾」
設計師拾拾本身並非什麼長跑熱血份子,純粹想減肥而開始跑步。

回想當初,各位還記得自己是為了什麼而開始跑步嗎?

講到這個話題,我跟設計師「拾拾」(江念慈)立即有了共同語言。跟很多都市人一樣,自小並非什麼長跑熱血份子,彼此都是約五、六年前才開始認真跑步,基於「享樂至上」的煙、酒、夜蒲生活,面臨身廣體胖的危機,漸漸退化的身體開始捱不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故展開了跑步這種穿起跑鞋落街即能揮灑汗水的運動。沒有什麼偉大志向,沒有挑戰什麼時間、路徑的野心,純粹辛苦地減肥,享受目標達成的快感,僅此而已。

然而,萬事起頭難的道理未必適用於跑步,作為一種講求長時間磨練才會有成績的運動,入門不難,如何持之以恒數年、甚至數十年,才是跑步生涯中最困難的課題。「所以要學會從跑步中找到目標與樂趣囉,我見過身邊太多朋友,都因為覺得一個人跑步太悶,又不求突破什麼個人紀錄,漸漸便放棄了。今次我編寫了《街跑・悠樂香港》這本書,就是希望分享自己從跑步歷程中發掘到香港特色的一面,令一個人跑步都可以充滿樂趣。」拾拾說。

《街跑・悠樂香港》記錄的不只是跑步路線,也是拾拾與兒子各自的童年回憶。

 既是跑步導覽 也是親子回憶錄 

五年的跑齡,其實不足為道,拾拾這本將於今年推出的跑步書,當然不會自大得以教曉他人「特飛猛進」的心得為目的,而是有感香港一直缺乏一本屬於城市的跑步導覽。「由於工作關係,每年我都需要到美國公幹。記得有一次到紐約,當時剛開始了跑步不久,不希望給藉口自己停下來,也想藉着跑步遊覽一下這個城市,於是嘗試到書局看看有沒有相關的跑步路線導覽作參考;然後想深一層,要是有其他國家的跑步愛好者來到香港,會不會跟我一樣需要一本關於香港特色的跑步書,用腳步認識這個城市呢?適逢我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便以他的乳名『拾拾』為名,著書介紹香港特色跑步路線。」

事實上,拾拾喜愛規劃跑步路線的習慣並非因為著書而開始,而是有感圍在運動場練跑的生活,令他感覺自己就像電影《午夜快車》的主角般,在監獄內受到無止境的煎熬,而過程只有辛苦與沉悶的話,只會令自己愈來愈不想跑。於是他決定走出運動場,並在每次跑步前預先用google規劃路線,不知不覺間發掘了不少跑途上會經過的香港特色建築、小店和食店,令跑步不再是單純的身體鍛鍊,更成為走訪城市一些偶爾被忽略的角落的歷程,感受社區,吃喝玩樂,不亦樂乎。「跑步時間外,我亦要分配親子時段,於是我在規劃路線時,都會以一個有兒童遊樂設施的公園或運動場為起點,內子與兒子先在該處遊玩,然後我才圍繞沿途的社區走一圈,回到起點的地方洗個澡,從儲物櫃拿回隨身物品後再會合家人繼續餘下一整天的玩樂。所以對我來說,這本書分享的不止是我跑過的特色社區,也是我與兒子共同走過的地方回憶,也適合一家大小的跑手參閱。」

純粹在運動場內圍圈跑,拾拾感覺就像《午夜快車》的主角般,在監獄內受到無止境的煎熬,為了尋找跑步樂趣,決定跑出去!

 尋回逐漸退色的東西文化交融 

「如果要你找一個書中推介的地方跟我一起跑,會是那裏?」

拾拾二話不說,便建議不如一起到沙田道風山跑一趟,並保證會令我有意想不到的觀感,到訪過後亦證實了此言非虛,香港竟然存在這樣有趣而富生命力的建築群,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事前當真對此地方聞所未聞,彷如《愛麗詩夢遊仙境》般,走進一個迷一般的異域境界,但其實那是往日香港充滿東西文化交融的見證。

道風山距離沙田市中心其實不過兩公里左右,很多當地居民卻一直忽略了它是並存於社區之中,這個聽起來像武俠小說中才會出現的地名,古時的確是道士修煉之地,後來挪威傳教士艾香德(Dr. Karl Ludvig Reichelt)為了避開中國軍閥內戰的局勢,於是在1930年遷到香港繼續傳教事業。為了令當時的佛道教徒更開懷地認識基督信仰,於是艾香德入鄉隨俗地邀請了丹麥建築師艾術華(Johannes Prip-Moller)以傳統中式庭台樓閣的風格設計這個基督教的修道院,院內「博愛門樓」甚至是由孫中山親自提字,不但是香港二級歷史建築,至今依然是信義宗的神學院,延續着歷史的生命力。

對生於七十年代的拾拾來說,每次跑經這裏時,眼中看到的,彷彿是童年時代的good old days:「我覺得道風山上的景貌,就是我們童年時所感受的香港,是一種很『Crossover』的情懷;一方面你可看到一切充滿傳統中華色彩,八角形看似佛教寶塔的建築,其實是基督教的聖殿,細心留意當中細節,都是十字架等西方信仰的象徵,這種東西文化交融並傳的環境,正是我們這一代成長的香港,一種真正屬於香港的文化特色。時至今天,很多事物都逐漸褪色,香港失去了自己的獨特之處,有時打開電視新聞,對荒謬感到疲倦,不如跑到這裏靜一靜,重溫一下往日的美好。」

道風山上的建築群,其實就是香港昔日東西文化交融的寫照。
+6

 人生新階段 告別「只說不做」的自己 

拾拾認為,只要用心留意,其實每個社區都總有被忽略,卻非常有趣的地方,等待親身發掘。家住旺角的他,最常跑的路線就是由大坑東,經美孚、深水埗、九龍塘、紅磡海旁,穿過窩打老道回到大坑東,這條路大約就是一個馬拉松的距離,途經不同的社區,由北河街的食店、到星光大道的繁華,結合起來就是這座城市的面貌。拾拾尤其喜歡在清晨開始跑步,穿越平日車水馬龍的彌敦道鬧市,然後將腳步放慢,走入平日大排長龍的食店,靜靜地吃完一個早餐,還原一個寧靜而美好的香港,是種很多人未嘗體會過的欣賞角度,然後充滿正能量地上班,開展新一天的工作。

「作為一個設計師,需要不停從生活中尋找概念,但回想過去,或許總以為自己有花不盡的時間,想法太多、實踐太少;這十年感覺自己隨着生活的經歷,漸漸變得更成熟,更體會坐言起行的重要。想跑步嗎?便跑吧!想出書嗎?寫吧!未來能夠為兒子留下一點東西的話,我想就是記錄我的跑步生活與回憶,也是我當下階段最感興趣的事情。」拾拾說。

無論道風山還是清晨的油尖旺,快樂的跑步路程中,或許,我們真正尋找的,其實都是一個回憶的避難所。

想法太多,實踐太少,到發現時間愈來愈少,方領悟坐言起行的簡單道理。《街跑・悠樂香港》將於今年書展期間推出,分享香港的特色跑徑,或許也是你我的回憶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