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破壞是興建的開始——怪獸家長要讀的一本書

撰文:黃偉豪
出版:更新:
在社會科學中有史以來被引用得最多的書,是由湯馬士孔恩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這本書自 1962 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已來,一共被引用超過8.7萬次。它的成功原因,就是它有力地指出知識的發展及科學的進步,根本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學說、破舊立新的過程。這亦是我們常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無書勝有書」、「不可一本通書睇到老」的智慧……可惜,在香港這個事事追求功利、實用、即食的短視社會,以上的道理卻甚少人領悟。最佳的例子莫過於每年DSE等公開考試的狀元…
黃偉豪
左起:牛頓、愛因斯坦、亞當史密夫(網上圖片、Getty Images)

在科學界,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真正的進步經常來自着重顛覆的革命,而非表面是承傳和累積,但實質卻是抱殘守缺的因循苟且和迂腐。

基於以上道理,一本最值得推薦的書,也就是一本最能夠推翻前人學說,最能激發新思維的著作。

被引用最多的著作 點出科學突破需破舊立新

根據 Google Scholar,在社會科學中有史以來被引用得最多的書,是由湯馬士孔恩(Thomas Kuhn)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這本書自 1962 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以來,一共被引用超過8.7萬次。

湯馬士孔恩及其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網上圖片)

它的成功原因,就是它有力地指出知識的發展及科學的進步,根本是一個不斷推翻前人學說、破舊立新的過程。這亦是我們常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無書勝有書」、「不可一本通書睇到老」的智慧。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的最大貢獻,是指出科學的發展及突破,不是一個累積經驗及知識的簡單直線(linear)過程,而是由挑戰現有理解現象的理論、質疑其背後假設、最終把現有理論推翻、帶來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的過程

孔恩所點出的道理,在科學界屢見不鮮。物理學大師牛頓,挑戰為何蘋果總要「掉下來,而不是往天飛」,而建立萬有引力的學說;經濟學鼻祖阿當史密夫,質疑為何自私一定是壞事,而最終創立「無形之手」的自由市場學說。

正如在已故歌星羅文(又稱「羅記」)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的歌詞所說:「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這不單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一個追求學問的大道理。

短視功利的社會 缺乏懂得如何學習的創新者

破壞是興建的開始,帶來知識不斷重生的循環。可惜,在香港這個事事追求功利、實用、即食的短視社會,以上的道理卻甚少人領悟。最佳的例子莫過於每年DSE等公開考試的狀元,他們的志願大多是醫生、律師等,注重在既有框架下運用已有知識的專業人士,而非科學家或創業家等,挑戰現行定律和規範的創新者。

(資料圖片)

一眾怪獸家長,日夜催谷自己的子女不斷學習,希望他們入讀歐美的名牌大學,卻忽視子女往往只是長期鸚鵡學舌,看似十八般武藝,但滿腦子只是標準答案,未有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更遑論懂得獨立思考和創造知識。

少年出英雄,知識和理論也是青出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追求知識及建立理論,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懂得有智慧地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可惜,很多人往往把現有的知識過份神性化,甚至把它放於高高在上的神壇來日夜供奉,將一切的不同學說當成侵犯和褻瀆,結果只會令知識永遠停滯不前,成為妨礙人類進步的詛咒和枷鎖。

所以,一所頂級的大學,真正追求學術的殿堂,也往往是一所最不重視等級及繁文縟節的機構,一切並不是偶然。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