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日爭吵令女兒成長滯後 離異夫妻從仇人變拍檔:不想再傷害小孩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據調查指出,過去20多年香港的離婚數字不斷上升,近年每年平均有23,000宗,很多小孩被迫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夫妻緣不再,親子情永在是否只天方夜譚?
黃小姐和黎先生也是二萬多個案裡的其中一對。過去二人因為生活上的大小事而不斷吵架,辦理離婚後亦為著女兒的撫養權而敵對,盲目地互相傷害,沒發現傷得最深的,是自己的女兒。看到原本開朗愛笑的女兒變得鬱鬱寡歡,閉上嘴巴躲在自己的世界,甚至不愛學習,發展滯後……
因為女兒,二人願意放下憎恨,重新相信對方,攜手營造和諧安穩的生活環境給女兒健康地成長。從敵人變為拍檔,前後花了近5年,他們坦言這過程漫長和困難,一切都是為了女兒。
攝影:李欣愉

越接近會面室,心情便越緊張,腦海禁不住在幻想房間裏的氣氛,是如箭在弦?還是充滿怨氣? 「該怎樣稱呼你們呢?叫黎先生黎太太應該不適合吧,或者用英文名稱呼?」在聆聽他們的故事前,我先提出自己的疑惑。

「叫爸爸媽媽吧!」爸爸這樣說。
「對呀,我們現在也稱呼對方為爸爸媽媽。」媽媽笑着回應,緊張的氣氛一掃而空。

媽媽很深刻的記得,一次二人吵得面紅耳赤時,女兒走過來抱着他們的腿:「雖然她沒說什麼,應該是不想我們再吵吧。」(VCG圖片)

無止境的吵架波及女兒
「我們結婚時太年輕了,經濟能力和工作方面都只是剛起步,大家都不太成熟,很多事情都不懂得處理,有問題亦不懂好好溝通,只會放在心裏或不啾不睬……」媽媽簡要地道出6年從相愛變成仇視的原因。因為互相看不順眼,從「我串下你,你趷下我」,變成無止境的爭吵,連對方倒杯水是倒了一半還是八成滿都是爭吵的理由。爸爸指當時每天吵架十多小時,上班、到外地工作時就用whatsapp隔空開炮,在女兒面前就裝作相安無事:「同台吃飯、在女女面前會對話,但當她睡了,便當對方透明,就像在做戲,現在回想都覺得很幼稚,哈哈!」

冷戰3個月後,二人都受不住了,在女女3歲時決定分開,然後便開始漫長的爭撫養權期。他們指爭的理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怕失去撫養權後便難以見女兒一面,又或是鑽了牛角尖,盲目地沉醉在你爭我奪的情緒,只想着「要同佢砌過,唔俾對方好過」,卻忘了女兒也參與其中,直至幼稚園老師跟他們說:「快點處理夫妻問題吧,你們好像正在摧毀女兒呢。」這話如當頭棒喝,二人才把焦點放回女兒身上。

黃姑娘指敏銳的小孩就如雷達,不停接收來自父母的負面情緒,同時又無能為力,惟一可做的,便是關閉自己,隔絕外間的傷害。(VCG圖片)

忘了成長的女兒
家福會社工黃雪詠姑娘指小孩有自己的成長任務,要專注在學習、遊戲和建立人際關系,同時成長進度跟家庭關系緊扣,「如果家庭生活不和諧,小孩的精神便會分散在爸媽的爭吵上,不能專心在自己的成長。」

媽媽指女兒原本活潑開朗,喜歡表演,後來變得沉靜,不願說話,對學習失去興趣,練習時常悶悶不落的坐一角,就像把感覺關掉,躲在自己的世界。「一次在朋友家聚會時,屋主吵起來,甚至擲搖控器,其他小孩都嚇得大哭,只有女兒若無其事的繼續看卡通片,仿佛外間的事都與她無關。」

除了性格的轉變,女兒的身理亦出現狀況。在女兒約3歲時,二人決定辦理離婚及開始分居,當爸爸搬走時,已戒尿片的女兒重新尿床、啜手指,和出現焦慮行為,如重覆撫摸身體某一部位,後來更發現有行為倒退、成長滯後的情況,更要進行言語和行為治療。爸爸指現時3年級的女兒尚在追回1年級的功課:「當時她連玩都沒有心機,又怎會有心情學習呢?我們吵得傷痕累累,原來女兒更傷。」因為不想再傷害女兒,二人願意退讓和反省,亦願意坐下來商討。

或許我們不是好丈夫、好太太,但一定是好爸爸好媽媽。
爸爸黎先生

因愛女兒而不信任對方
要互相敵對的二人放下個人情緒,客觀地處理撫養分工豈是易事?根據法庭的撫養判令,女兒由二人共同撫養,但照顧及管束權則歸爸爸,並附帶了許多細節,例如列明每星期由媽媽看顧3天,爸爸則看顧4天。但這些指引卻未能協助二人和諧合作。爸爸指判令上有很多灰色地帶而難以遵從:「3日是否指完整的72小時?如果傍晚才接到小孩,算半天還是一天?白紙黑字的判令原是提供一個界線來保護雙方,但這界線很死鼓鼓,缺乏彈性。」

不同的生活習慣也是離異父母經常爭辨的原因。(《不一樣的兩個家》,香港家庭福利會出版。)

爭論近兩年後,二人在女兒約6歲時認識到家庭福利會的兒童為本共享親職先導計劃,參加了「夾縫中的曙光」,在黃姑娘的幫助下,發現多年來的爭吵,只因為互不信任。「大家都很疼錫女兒,很想把她照顧好,同時亦不相信對方真心愛女兒、能把她照顧好。」達成共識前,二人對彼此都充滿懷疑,例如愛吃飯的爸爸指責媽媽經常提供麵食,導致女兒體重過輕;而媽媽每次接回女兒後,都發現有傷風症狀,認為爸爸疏忽照顧。又或討好女兒又趁機貶低對方,任由她做喜歡但對方不容許的事;甚至在女兒面前說對方的壞話:「例如女女喜歡吃香口膠,但爸爸不準,我會說媽媽覺得你大個女啦,可以吃香口膠啦,籍此把爸爸塑造成衰人。」

當夫妻分開時,因仍未放下怨恨,經常在小孩面前說對方的壞話,黃姑娘指如父母常互相批評,只會讓小孩學到爸媽的缺點,共享親職其中一個重要是兒童為本,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相反,夫妻後亦應經常稱贊對方:「父母是小孩的榜樣,如爸媽各自有5個優點,又經常稱贊,小孩便有機會吸收到10個優點。」參加共享親職後,父母都會收到一本手冊,其中兩頁要寫下對方的優點,媽媽笑說:「好難諗,最後夾硬寫爸爸數學好,可以教她,和擅長砌模型,是有條理和有耐性。」

所有的責備都因未建立良好信任關系,雖然方法不同,但大家都非常關心女女,當願意相信對方的目的跟自己是一致的,便願意平心靜氣地坐下商討。
黃小姐

從仇人變拍檔,合力陪伴女兒成長
參加共享親職先導計劃後,二人定期會面檢討及制定管教方案,媽媽坦言要放下憎恨、重新建立信任的過程非常困難,從一起到分開,角色和情緒轉換上都遇上樽頸位:「他曾經令我很難過,認定他是衰人,又怎能跟他合作?但是不合作,我獨自照顧女兒便是好事呢?我們很錫女女,為了她……」當媽媽沉入思考時,爸爸抽出一張紙巾遞出,「我無喊喎,哈哈……的確很難,我們用了大半年才慢慢信任對方。」

過去二人逐月擬定照顧時間表,除接送外便整月不再聯絡,遲了半小時都會吵架。現在二人拋開判令,彈性地分配時間,平日由爸爸照顧,周末則由媽媽接手,但因爸爸工作時間不穩定,會經常調整:「雖然說是跟我,但實際上是一半一半,大家都不介意讓對方多照顧一點。」

在共享親職手冊其中一頁,爸媽們要寫下對女兒的期望,從而檢討過去錯誤的行為:「例如我希望女兒成為善良的人,但當她經常聽見我們批評對方,她自然會成為愛批評的人,這還算善良嗎?」

跟女兒道歉,學習表達愛
雖然二人現在合作愉快,但年紀小小的女兒還不時暗暗期望爸媽能重新在一起,爸爸回憶她曾經繪畫一幅三人一起去沙灘玩的圖畫,看見不禁有點難過:「很明白這是她的希望,但這願望並不會實現,我要讓她繼續心存幻想,還是把現實說明?」現在二人選擇不主動挑起,當女兒提問時才作解釋,同時道歉和表達愛意。

對不起呢,爸媽在一起只會不斷吵架,現在做朋友較開心,但我們都會繼續疼錫你,不會讓你覺得孤獨。

爸媽指現在會刻意跟女兒表達愛意,例如相隔數天再見面,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又會說「好掛住你呀!超掛住你呀!」我笑說聽來有點超現實,類似說話仿佛只會在電視劇出現,「的確華人較少表達感情,但如愛她就不要吝嗇表達,親密關系就如存錢,要多說對方才會感受到,是有點刻意,但習慣了就會很自然。」

媽媽指在關系非常惡劣時,二人即使參加學校活動亦形同陌生人:「參加女兒幼稚園畢業禮時,我們分開上台合照,下台後又分開就坐,好尷尬。現在參加運動會會幫爸爸霸位,別人看不出我們是離異家庭。」(離異家庭)

重新信任彼此後,爸媽共同建立一套管教方法,兩個家庭皆運行一樣的獎罰模式,即使女兒生活在兩個家庭,也是在同一個和諧安穩的環境成長,不用花額外精神適應,專心學習。三歲時出現的身心理問題,在七歲時才好轉,逐漸變回開朗,前後花了四年時間,似乎也接受了自己有兩個家:「我們沒有特別跟其他家長說自己的情況,但女兒很喜歡跟別人說自己有兩個家,會直接說爸媽已分開,住不同區,她覺得這樣很正常,甚至好威,其他小孩聽到也覺得很厲害,我們在旁邊聽見也覺得有趣。」

回看6年來的爭吵,二人認為家庭問題不只是夫妻間的事,亦要主動跟小孩梳理,否則有可能會影響小孩一輩子,亦非時間能沖淡:「其實沒有人一出生便懂得為人父母,大家都是邊做邊學,只是我們的難度會高一點,失去爸媽,小孩永遠難以完整,我們想修補她的傷痕,讓她正常成長。」

「夾縫中的曙光—『兒童為本』共享親職計劃」
由家庭福利會推行,協助離異父母面對及解決共同管養子女所遇到的問題。
詳情及查詢:http://bit.ly/2zgQc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