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異對小孩影響深遠 社工:很多青年問題或源於家庭問題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家庭福利會自2013年推出「夾縫中的曙光—『兒童為本』共享親職先導計劃」,協助離異父母面對及解決共同管養子女所遇到的問題,4年間共接觸197個個案。註冊社工黃雪詠表示,很多父母處理離異時被個人情緒主導,不自覺地做出讓小孩受壓的行為,又或沒有意識要梳理小孩的情緒。
黃姑娘指出小孩的成長與父母緊扣,如缺少了其中一方,又沒有認真處理,對將來的人際關係、價值觀會造成難以估計的影響。

黃姑娘指197個個案中,有7成是由家事法庭、社會福利署,家庭及兒童保護課等相關部門轉介,大部分涉及撫養權爭拗、探視情況不理想等林林種種問題,有父母因應法庭判令的要求,接受十數小時的親職輔導,時數達標後即使協調情況仍有改善空間,亦不再參加,亦有父母自願繼續接受協助。

父母和子女是三個緊扣的環,當爸媽其中一方消失,就如在子女身上割走一塊內,生活出現一個不能填補的黑洞。(離異家庭,插畫:Wilson Tsang)

爸爸、媽媽、小孩是三個緊扣的環
黃姑娘形容父母和子女是三個緊扣的環,當爸媽其中一方消失,就如在子女身上割走一塊內,生活出現一個不能填補的黑洞。一個已成年的子女曾跟她分享,當爸媽在她小時候分開後,便感覺不圓滿,自覺跟其他小孩有所不同:「她沒有故意比較,也知道比較是沒有意思,但總感覺自己比人矮一截、低一等,自尊心很低,長大後才知道錯不在自己。」

父母分離導致缺乏安全感
對小孩來說,家和爸媽應該是最值得依靠和信賴的避風巷,但因家庭破裂,而出現分離焦慮的症狀,甚至行為倒退。黃姑娘有些小孩會經常作惡夢,對同住一方的依賴突然加劇,睡覺時捉緊,上學時也爭持一陣子才進校門,這是因為同住一方有意無意地說出要拋棄他們的說話,如「你咁曳,唔識湊你啦,返去衰鬼老豆度啦」,令小孩與非同住一方見面時,心裡暗暗害怕不能再回家。而升上小學的小孩開始會思考和判斷,加上不完全理解現況,便會憑直覺、觀察,然後幻想爸媽是否有能力照顧自己。曾經有小孩聽過媽媽說過要拋棄自己的說話,便怕探望爸爸後不能回家,同時又很現實地看到爸爸連自己都顧不好,連住屋都有困難,對生活感到非常不安。「大人未必是有意的,只是不知道界線,但小孩會放在心上。」

延伸閱讀:終日爭吵令女兒成長滯後 離異夫妻從仇人變拍檔:不想再傷害小孩

(VCG圖片)

當婚姻出現問題,夫妻當然會難過或憤怒,需要與人傾訴,黃姑娘表示很多家長雖然有意識避免在小孩面前談及相關話題,但總會出現意外:「有家長關上房門、小聲跟朋友通電話,結束後一打開房門,便看到小孩站在門後,不知道他聽到多少。」

根據過往的輔導經驗,黃姑娘指很多父母都以為沒有為難小孩,實際上經常犯錯,包括在小孩面前說另一方的壞話、抱怨婚姻生活和把小孩當作傳聲筒,從而添加小孩的壓力。

離異父母守則:

不要說爸媽的壞話。(這讓我感到被撕裂,令我極為難受!)
不要叫我在爸媽家裏時,做探子試探對方的事情。(這會讓我覺得自己不忠誠!)
不要令我覺得我喜歡與爸媽一起是不應該的。(因為這樣會令我害怕與你們訴說心事!)
不要利用罪疚感來強迫我愛你多一點,也不要問我希望與爸爸還是媽媽生活會好一點。
請讓我可以同時愛護你們,並可以多一些與你們見面的時間!
(節錄自《離異父母共享親職手冊》)

黃姑娘指法官在處理撫養權官司時,大部分會把小孩判為由父母其中一方單獨管養,但並不代表不再需要與另一連繫,但往往因為父母的個人情緒,而影響探視情況,例如阻止小孩與非同住一方見面;追問探視期間的活動,籍此貶低對方在小孩的形象。

「咳?我咪叫左你唔好食糖?爸爸俾你?佢俾你你就食?」

家福會轄下的親籽薈中心提供玩樂小天地,讓探視有困難的家庭在此與小孩見面。(攝影:李欣愉)

在以上例子中,表面上是在教訓小孩,實質是貶低對方,黃姑娘指出有些較聰明的小孩學會說謊,「見爸爸講爸爸話,見媽媽講媽媽話」,甚至學懂推卸責任,引發虐兒疑雲。「大約有4分1的個案需進行專業虐兒會議,但經調查後沒有一個成立,但因彼此不信任,令往後的探視更難進行。」

黃姑娘指大部分人不會認為離異家庭對小孩的影響是一個社會問題,缺乏資金進行相關研究或營運輔導計劃,每當有學童自殺,即使發現學童是來自離異家庭,亦不會再仔細研究離異家庭為何令青年年有自殘的行為,多把茅頭指向最近期的影響因素如教育制度。但家庭關係與小孩將來的學習動機、人際關系係、價值觀緊扣。黃姑娘指出夫妻關係不和睦不等於壞父母,即使婚姻不如意,父母亦應以兒童為本的心態,為他們提供和諧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