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媽媽】脫離當下迷信規劃的學習│Natalie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一天,小明在街上問媽媽,這是什麼車?這是什麼車?這又是什麼車?媽媽認真回答了好幾次後,感到煩厭,就乾脆拿出新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隔兩天,小明在學校裏學習車的不同種類......
【編按:作者為社工媽媽Natalie】

又一天,小明在學校喝水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筷子敲打玻璃杯會發出清脆動聽的聲響,不停敲不停敲。老師怕聲音吵也怕杯子敲破,所以命令小明不要再敲,快快正正經經把水喝完。隔兩天,小明在學校藝術體驗課裡,學習在玻璃杯注入不同容量的水敲不同的聲響。

有趣嗎?

當小明在街上問問題,或在學校裡自己敲打玻璃杯時,我們都知道小孩子好奇,會回答,會體諒。但是,我們也通常會敷衍一些,不會視為一個該珍而重之的學習時機。或許是由於時間趕急,不能停下來繼續學習;或許是由於環境有不容許的因素;或許,只是由於壓根兒,太過迷信規劃,當這些偶然到來時,我們根本沒想過這是學習。

(VCG圖片)

小孩自發VS成人規劃

明明是同一個主題,甚至同一個意念,為什麼小孩自發的好奇舉動就不算學習,而一旦放在由成人規劃的課程裡就變成了學習?天性使然,小孩本身就滿有好奇心和學習動機,他們就是學習的主體。當求知欲來臨時,成人順著小孩好奇的東西,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跟小孩一同尋找答案。當找到答案時,小孩那由衷的喜悅和滿足感,成人看到都覺得感動。

小孩從學習中得到喜悅和滿足感,不是家長苦苦期待的嗎?而小孩很難在體制內得到滿足感,因為他都在學一些別人塞給他的東西。而最吊詭的是,那些別人塞的東西,他曾經自發想了解,卻被家長和老師敷衍了事或中止。然後,隔了不知多少歲月,在成人規劃好的課程中再次出現。

對於香港教育,除了催谷vs Happy,填鴨vs創新,我相信我們也值得想想,小孩主導vs成人規劃 這一個角度 。而在這一個角度上去看,不僅制度、學校、老師,我們家長在小孩的學習上,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Natalie (專頁:玩樂才是正經事

媽媽,社工,親職教育工作者,在這裏分享兒童心理發展、親子關係建立,以及親子溝通技巧的知識。皆因心裡蘊藏一個願望──渴望看見我們這一新世代的父母,放棄對孩子催谷、對立角力的教養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尊重、溝通、自省,讓下一代在愛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