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急性腸胃炎高峰期 醫生:細菌可殘留在受污染物件1至2日

撰文:許詠妍
出版:更新:

近日有多間幼稚園爆發急性腸胃炎,位於麗港城的觀塘迦南幼稚園有5名學童受到影響,而將軍澳的救世軍慶恩幼稚園同樣爆發急性腸胃炎,20名學童及2名女職員受影響。政府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香港正進入急性腸胃炎傳統高峰期。
到底急性腸胃炎會有什麼病徵,父母可以點做先預防到小朋友感染急性腸胃炎呢?我們找來兒科醫生陳欣永為家長們講解。

陳醫生直言急性腸胃炎主要病徵是嘔吐、肚痛、肚屙、發燒等,常見的感染包括病毒性感染和細菌性感染,兩者表徵均不相同。「病毒性感染多數是先嘔後屙,大便會是水狀質地,屙水、大便會呈蛋花狀,這多是輪狀病毒或諾沃克病毒感染等;細菌性感染如沙門氏菌則是發高燒,有時屙嘔一齊來,大便比較稀爛,大便會有鼻涕狀、黏液,甚至會有血絲,再嚴重會屙鮮血。」

小朋友經常將手又或將玩具放入口,會增加感染急性腸胃炎的機會。(潘思穎攝)

細菌會殘留在受污染物件

點解會感染?急性腸胃炎又會否被傳染?陳醫生:「病毒是從口入,例如進食了一些受污染的食物,或者接觸了不乾淨的地方,之後小朋友又放入口因而感染。另外就是經過糞便或嘔吐物傳染,如嘔吐的地方未清潔乾淨,細菌在被污染的傢俱或玩具可殘留1、2日,最常見爆發腸胃炎的地方就是幼稚園或者飛機上。」

其實大人都有機會感染急性腸胃炎,只不過是嬰幼兒相對更容易受到感染,陳醫生透露,「常見就是6、7個月大的BB,開始自己爬行、又或者長牙時牙痕,容易放手入口的嬰幼兒。如果是細菌性腸胃炎,愈細的小朋友或會發高燒不退,細菌更有機會從腸道入血,造成敗血病。這樣的話就需要入院,進行靜脈抗生素注射,因為細菌有可能全身走,更有機會入腦膜、關節內。」

至於應該如何預防,陳醫生提醒說:「小朋友要減少食手的習慣,吃東西前要徹底洗手,注意家居清潔。加上現在是幼稚園面試的高峰期,小朋友多集中的地方,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陳醫生更提到,如果真的感染記得留意小朋友的水分是否充足,不要出現脫水,「無論食什麼嘔什麼都好,都一定要喝水補充足夠的水分。如果怕流失電解質,就可以飲電解質水,當然還要看醫生,進行適當的藥物治療。若果病人愈來愈疲憊、無小便,就有可能要入院吊鹽水,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兒科醫生陳欣永。(受訪者提供)

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均有不同治療方法,陳醫生指出若感染病毒性腸胃炎,這只能支援性治療,補充水分,防止脫水;細菌性腸胃炎則可以利用抗生素治療,排除細菌入血情況。

1:49家用漂白水清洗

由於本港已踏入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衛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如廁後或更換尿片後須徹底洗淨雙手;清理嘔吐物及糞便時須戴上手套,事後須再洗手;以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以1份含5.25%次氯酸鈉的漂白水加49份水)徹底清洗和消毒染污的地方及物件,事後並須徹底洗淨雙手。

相關文章:小孩屙嘔不能單喝清水 兒科醫生:需適當補充電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