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能開心、聽話? 找出負面行為的原因以免悲劇發生|程沛玉

撰文:程沛玉
出版:更新:

「你現在的心情如何?」這是小一班每星期上的「社交情緒課」的必然問題,之後學生便紛紛將手放在高低不同位置以表現當刻的心情,然後逐一分享心情背後的原因:「我開心因為今日好少功課」、「我唔開心因為放學要上補習班」、「我很攰因為昨晚做媽咪買的補充練習到半夜兩點」……

(VCG圖片)

很享受聆聽學生們的分享,是關係的連結。回想第一堂,學生們縱使能以手示意自己當刻的心情,但當問及背後的原因,卻常常「O嘴」。他們的坦率分享除了建基於日漸緊密的關係,也需要對自己有察覺和了解,這種能力縱使對不少成年人而言,也非必然擁有。

現代學生,不論年級,多已被操練得只擅於回答成年人想要的「答案」,而失去了自己的「答案」,包括自己的情緒。長久以來,憂傷、驚慌、憤怒、嫉妒、緊張等均被歸類為負面情緒,孩子被教導要「聽話」、開心便是最好,負面情緒最好不要沾上。認識一位有情緒問題的小學生訴說自己不可以哭,因家長曾經說「唔好喊,喊衰哂,好煩呀!」孩子漸漸便把自己的感受壓抑下去。

同樣地,認識一位中學生在人前人後裝作開心果,沒有人得知他的學習壓力已爆燈。起初他對家長傾訴讀書壓力,得到的回應是「好小事啫,少少壓力都受唔到咁無用」,於是他不敢再說,改以𠝹手發洩,最終要停學,入院接受治療。

(GettyImage)

負面行為只是表徵

對孩子而言,特別是小學生,溝通能力尚在發展,情緒是他們溝通的一種工具。而我們的情緒就像是洋蔥,有複雜的層次及關連性。很多時孩子的負面行為只是表徵,憤怒、大吵大鬧等反應,可能只是掩飾未被梳理及表達出的真正感受,以及受背後的某種未被滿足的需要所催化。

教室曾經有一位小學生,有段日子做功課比平常特別散漫,久久也做不完,亦因功課問題被老師投訴,被家長責備,終於我們花了不少時間才可從他口中套出,他正受同學欺凌所困擾,但又不敢向任何人說。如我們只關注或責備他的功課問題,便會錯過找出及幫助孩子處理真正問題的機會。

作為家長在處理孩子的負面行為或情緒時,需要作冷靜及理性的回應,以便看清表癥背後的問題,接納及確認孩子當下的情緒。例如經常嘲弄兄弟姊妹,可能是感到不被重視;經常對父母不尊重,可能是想表達與父母的連繫不足夠,因此要處理的應是如何可以讓他感到受重視或加強與父母的連繫。

(GettyImage)

每個情緒也重要

其實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情緒對我們而言也是重要,它是我們內在的重要訊號。例如憤怒是提示我們有事情不對勁,並給予我們力量去糾正;傷心在提示我們身心需要休息,充電,治癒受傷的心靈,也讓別人知道我們需要些愛和支持;焦慮是提示及幫助我們面對潛在的威脅或激勵我們的表現;嫉妒是提示我們什麼是對自己重要的,指引我們投放精神和時間在合適方向。

不論小孩或成年人,只要多練習察覺及留意自己的情緒,便可以找到身體給我們的提示,更加清楚自己的需要,令自己活得身心平衡些!

程沛玉 Rita(專頁:昭悅教室

工作於慈善圑體,同時創辦昭悅教室(首間正向及社交情緒教育社企),推行以科研為証的教法,服務觸及幼兒、小、中、大學學生、家長及老師,深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用不對的方法」,愈難教的學生愈想幫。

 

【編按:文章題目為編輯所擬。​】

(以上文章內容均屬用戶提供,香港01不為任何用戶內容而衍生或遭受之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